区划调整之前的马鞍山,拥有的景点以“万里长江第一矶”——采石矶的知名度最高,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是马鞍山旅游的象征,在长三角一带也小有名气。
2011年8月,安徽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将其所辖的和县(不含沈巷镇)、含山县划入马鞍山市。此次调整,将马鞍山由此前的:三区一县,面积1686平方千米,人口128万,一下子增加到:三县三区,面积4042平方千米,人口228.3万。一座原本的江南城市成为“一江两岸”的跨江城市。区划调整,给马鞍山旅游业带来很大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2.1 有利影响
(1)景点增多,旅游资源丰富。区划调整之前的马鞍山,拥有的景点以“万里长江第一矶”——采石矶的知名度最高,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是马鞍山旅游的象征,在长三角一带也小有名气。另外,大青山李白墓、濮塘风景区、朱然墓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除此之外的一些景点,不要说对外地人,甚至是马鞍山本地人,也基本上只是听说过一个名字而已。因此总体而言,景点不多,档次不高,影响力不大。
区划调整之后,和县与含山县带来一批高质量的景点。其中华阳洞—褒禅山景区,因中学语文课本收录的一篇王安石所作《游褒禅山记》而为全中国所知。此外,为纪念悲剧英雄项羽的霸王祠,刘禹锡脍炙人口的散文《陋室铭》的陋室,李白的名篇“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伍子胥逃离楚国所经过的昭关,以及太湖山、鸡笼山森林公园、淩家滩遗址和县猿人遗址等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可开发、潜力大的旅游点。
(2)与南京、合肥、芜湖三大城市毗邻,潜在客源充足。区划调整前的马鞍山,与南京和芜湖毗邻,主要客源也是来自这两座城市。区划调整后,马鞍山与安徽省省会合肥直接接壤,潜在客源地又多了一个省会级大城市,这无疑是马鞍山旅游业的重大利好。
2.2 不利影响
(1)景点分散,聚集效应减弱。尽管区划调整前马鞍山的景点数量不多,但集中度高,采石矶、李白墓、小九华山等一批知名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十千米,且景点内涵互有渗透,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代表马鞍山旅游形象的大景区,而这也是区划调整前,马鞍山旅游相关部门在一直努力的方向。
区划调整后,虽然新马鞍山拥有了和县、含山的旅游资源,但两县均位于江北,交通相对不便。且除了天门山之外,景点内涵和文化与江南马鞍山的景点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就导致景点分散,聚集效应不大,很难找出一个能代表整个马鞍山旅游的拳头项目。
(2)各自为政,标准不一,难以整合资源。区划调整前,马鞍山的旅游规划的重点主要是将采石矶、李白墓、小九华山整合成一个大景区,另外濮塘风景区的休闲度假、洗浴文化的全力扶持等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区划调整后,和县、含山并入马鞍山,原本两县在属于巢湖时期,也制订了旅游发展的规划,都是针对自己的旅游资源集中开发。因此,势必出现老马鞍山、和县、含山在旅游理念、规划、具体操作的方方面面的偏差,导致虽然区划已经整合,但实际工作依然各自为政,不能尽快在观念上、资源上、形象上、标准上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