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外网报道,近年来,当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解读和认知也出现了分化和差异。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部委托国际民调公司GlobeScan所做的国别形象调查印证了这种差异性。
调查显示“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出现分裂”,不过对中国的正面看法基本稳定,比去年略增,达到 42%;而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基本负面的受访者比例也是42%。在各国受欢迎程度的总体排名中,德国继续名列第一,正面60%,负面18%。之后是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欧盟和巴西,美国名列第8,中国名列第9。如何看待这份民调结果呢?
在传统思维中,当然是希望中国受欢迎程度越高越好。那么崛起的中国能否做到让更多的国家民众点赞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难度会越来越高。
具体来说,对中国看法比较正面的民众多数来自亚非拉。这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在上述地区开展长达数十年的包括援外项目在内的大量海外投资。这些工程和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进步。中国通过做大经济蛋糕的方式最终形成多赢格局。因此,中国越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将会越多。中国的形象在当地无疑是正面的和积极的。
对中国看法持比较负面的民众多数来自发达国家,这就与中国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国家的民众确实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各种便利,不过只是在他们所认为的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另外,在他们传统的世界政治和安全版图中并没有中国的位置。在现实主义世界中,安全的蛋糕无法通过做大增量来实现利益均沾。当中国崛起已成事实,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也开始被不断撬动,他们担忧这些原本“理所应当”的霸权和既得利益很可能不复存在。比如在近年持续升温的东海南海争端中,他们无法理解中国非常合理的行为,反而认为中国扮演了某种“威胁”的角色。
由于存在经济和安全两套判断标准,世界民众对中国的评价有地区分布的差异并不意外。不过有关国家形象的讨论并非到此为止。一个国家的形象好坏由两方面构成,除了刚才所谈及的国家言行本身,还有国家形象自我塑造能力的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自我塑造形象的能力不足,那么就很可能成为被别人塑造的对象。尽管中国近年来硬实力上升很快,但在软实力特别是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来看,包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对中国形象不利的论调很大部分是由西方舆论引发的。这并不是说西方舆论都故意歪曲,也有误读和误解遮蔽了真相。但实事求是地看,针对这种负面舆论,中国“消毒”的效果并不明显。正如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在前不久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所说,中国可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去传递中国的声音,缩小形象被人塑造的空间。
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对中国也越发挑剔。让更多国家给中国点赞,这个难度系数正在不断升高。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得到所有人的欢迎,中国对此也无须奢求;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外界的目光越来越挑剔,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将促使中国不断改进,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