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1489.9亿元增至2406.7亿元,年均增速近13%,占GDP比重升至12.3%,已成为北京市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伴随着北京文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强文化金融合作、促进文化金融创新,推动优势产业强强联合、互惠共赢,也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的重点工作。
依托资源优势,先行先试
早在全国性的文化金融政策出台前,人行营业管理部就在人民银行总行的具体指导下,按照信贷政策工作要求,依托北京文化资源优势,先行先试,率先开展了文化金融工作探索。于2009年牵头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人民银行系统内首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文件。
为了推动政策落实,调动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民银行系统内率先开展文化产业信贷政策评估,并纳入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体系。2009年起连续5年持续开展评估工作,政策效果不断得到强化。
为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打造落脚点,2009年底,人行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宣武区设立为文化创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试点的意见》,通过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大力支持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专营机构试点,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式。2010年1月,“北京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落户北京银行宣武门支行,成为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特色支行。
2010年以来,依据九部委文件精神,结合北京文化金融工作实际,人们先后印发了《2010年文化金融工作安排》、《2011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2013年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工作的通知》等,每年组织召开文化金融工作推进会,推动银行深入开展文化金融合作,持续开展组织、机制和产品创新。同时,以人为本,着力培养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
文化金融合作成效明显
多年来,人行在文化金融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多种融资方式并存的文化企业融资格局基本形成。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从2009年的176.3亿元增至2013年的692.9亿元,4年时间增长了3倍。截至2013年底,北京地区已上市文化企业达到51家,累计首发融资额336.7亿元,另有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其他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也不断丰富。二是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典型代表的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逐步建立。截至目前, 辖区内各银行累计推出文化金融创新产品近30种,其中知识产权质押类信贷产品累计投放近130亿元。三是以特色化运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金融专营机构、特色支行成批出现。截至目前,北京市各银行设立的文化金融特色支行、专营机构已近40家,并在人员配备、内部考核、产品供给等方面不断细化差异化管理模式。四是以多方参与、互惠共赢为基础的文化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底,多家金融机构和版权交易机构共同开发的“北京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正式运行;中国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与北京市文化局签署《文化产业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保险市场的培育发展、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2012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市文资办签署《文化创意产业统贷平台建设合作协议》,目前已有12家银行加入该平台,致力于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集中处理、集体打包、集合授信的融资服务;2013年,北京首家专注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北京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银担合作获得新的市场空间。五是以文化专项财政资金为支点的杠杆撬动效应明显增强。2006年至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累计投入25亿元,以直接补贴、奖励、贷款贴息、担保补助等方式支持了近600个文化产业项目,吸引约300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投入。
创新发展是个长期、系统工程
尽管北京在文化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微型文化企业融资难、特色金融产品少等问题依旧突出,推动文化金融有效对接、实现文化金融创新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下一步,人行营业管理部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不断健全文化金融组织体系。继续推动银行加快特色支行、专营机构和特色金融服务团队建设,加大对文化金融业务的组织、机构和人才保障。二是持续推动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三是大力完善文化金融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银行对文化金融业务的差异化管理,在激励约束、产品创新、授信审批、风险定价、尽职免责等方面形成差异。四是着力优化文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建设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尝试建立文化创意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信息通报制度。五是积极推进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