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说,他小时候穷怕了,所以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于是,他提出了“一、二、四、八”的产品研发模式。
娃哈哈董事长 宗庆后
再见宗庆后,他依然衣着朴素,灰暗的拉链夹克衫看起来和普通人并无两样,丝毫看不出半点首富的派头。他很少穿奢侈品,他认为那样没有必要。尽管如此,他还是要把大量的欧洲名品卖给众多的中国消费者。
2012年11月,他开始带领着他的饮料帝国实施战略转型,进军零售业务,在杭州开设了精品商城——娃欧商场。他计划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开设 100家商场,销售意大利Gregory、西班牙Groc等在中国知名度较低的欧洲品牌,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买得起的奢侈品”。
被迫的多元化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宗庆后过得并不轻松。这个饮料大王,开始带领公司尝试多元化。
在外界看来,饮料大王经营奢侈品商场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2012年,娃哈哈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6.31 亿元,同比负增长6.23%;实现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而在2008年,娃哈哈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7.2%,利 润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36%,从2009年到2011年,营收每年都增长20%以上,2012年却变为负增长。
“作为饮料业的龙头企业,每年20%的增长都达不到,说明市场容量没有那么大了,而众多的饮料企业在有限的市场容量里就要展开恶性竞争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开始恶性竞争,那么整个行业就会出问题。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宗庆后说。
他只有另辟蹊径。面对增长乏力的饮料市场,他有两条路可以走:多元化或者国际化。
经过调查研究,宗庆后最终选择了多元化。他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做得并不好,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都在亏本。在国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被认为是掠夺性的投资,有些企业的做法已经损害了中国企业的信誉,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并不受欢迎。
目前,娃哈哈的国际化仅限于贴牌加工,其旗下的奶粉产品是由一家拥有130多年历史的荷兰皇家乳品公司代工。当时,欧洲的牛奶过剩,曾一度出现 过奶农为抗议奶价过低导致的倒奶事件,荷兰的奶源卖不掉,而中国正好缺少好的奶源,他们一拍即合。这家荷兰的工厂给娃哈哈加工奶粉,并不需要娃哈哈投资, 这降低了很多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宗庆后懂得如何管理这样的海外合作模式。
“重要的是制定好标准。”生产出来的奶粉符合质量标准,娃哈哈才会销售,并贴有娃哈哈自己的品牌。这种合作方式,既解决了荷兰工厂的市场问题, 也解决了娃哈哈的奶源问题。这正是宗庆后的精明之处。而对于娃哈哈的多元化,宗庆后更多考虑的是娃哈哈是否需要多元化、有没有能力多元化、有没有机会多元 化。他认为,要这三者都具备,企业才可以搞多元化。综合上述考量,宗庆后认为,娃哈哈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搞多元化。娃哈哈没有银行贷款,还有大量的存款, 资金实力比较雄厚,而且很多大专院校、国外的企业、国外的研究机构愿意与娃哈哈合作,人才也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看机会了。宗庆后选择了娃哈哈增长乏力的 时机。
对于选择零售行业,宗庆后的解释是,国外的零售业进入中国以后,带来了很多的不好的竞争方式:不付钱,一拖就是半年;乱收费,给制造业带来了诸 多的威胁,家用电器行业就是被零售业搞坏的,两大零售商拼命压价,低价竞争,导致家电企业没有利润可赚,企业没有资金投入研发。
“娃哈哈做零售业要扭转这种运营模式。”宗庆后解释说,我希望给工厂开直营店,缩短销售通道,减少销售费用。
然而,这种零售模式,在中国也并不新鲜,在一些一线城市,已经有多家奥特莱斯,娃欧商场又会以什么取胜呢?
宗庆后介绍,杭州的生活水平比较高,商业比较发达,杭州人也喜欢买欧洲的精品,目前欧洲的精品分散在各个地方,如果集中卖欧洲精品的话,能够门类齐全,消费者到这里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