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实中无处不在的行政干预力量,将国内市场分割为无数割裂的区域市场,导致产品和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失效的重要原因。市场割裂集中表现为地方银行林立。
不可否认,中国市场是世界级的市场。中国一个省,甚至一个地级市的市场份额,足以养活一批中型规模企业。出于税收和就业等考虑,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扶持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地方政府财政、国有企事业单位资金优先存放地方控股银行;第二是通过行政审批控制外地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的进度;第三是极力维护地方政府控股地位,排斥银行兼并。
根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底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2700多家,持有国有金融资产规模接近5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0%。这些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中大部分是银行,可以说与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密切相关。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地方银行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许多地区,地方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网点数甚至数倍于当地国有大行。
这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传统银行模式遭遇挑战的形势下,可能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是区域风险集中。地方银行授信客户的区域集中度较高,当前出现了一些地区不良贷款迅速上升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银行由于总规模有限、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受区域经济影响较大,可能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压力,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
其次是业务转型创新受限。地方银行的网络和人员特点决定了其无法有效开展全国性业务,这使得其业务创新受到较大限制,比如理财业务、网络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传统银行业务受到较大挑战,全国性银行纷纷主动转型积极应对。地方银行如不能迅速实施创新和战略转型,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将面临挑战。
最后是资本金受限。银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无有效补充资本的通道,银行发展将极大受限。目前,大多数地方银行均未上市,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另外,受限于地方政府财力,如果要维持地方政府控股地位,那么地方银行的资本增长势必受限,地方银行的发展也终将受限。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客观上要求银行开展并购,国家应鼓励银行间的并购,破除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作为地方政府和地方性银行而言,也应有前瞻性,以开放姿态接受并购。否则,在钢铁、水泥等行业上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在银行业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