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住建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
《方案》要求,全力做好气源电源等供应保障。鼓励各地积极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生物质能第一次被国家级文件列为首位。
回首以前多部门联合发文,凡是涉及电价补贴、能源替代等文件,风电和光伏排在首位,生物质能基本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提。
此次,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将生物质能列为可再生能源供暖方式头牌,意味着国家对生物质能在清洁环保、绿电供热、保障民生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
生物质能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相同,根据《京都议定书》机制,生物质能属于零碳排放,是典型的绿色能源。
相对于风能和太阳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更加稳定。以热电联产为主要模式的生物质发电,在发电、供热的稳定性和质量上可完全媲美煤电。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质能是全球唯一的可再生供热燃料。我国的生物质燃料分布区域广泛,易收集储运,年再生量可折合标准煤近4.6亿吨。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3060双碳目标,煤电去产能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由此会造成大量的用能空白,尤其是热负荷供应紧张,是风电和光伏无法替代的。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也是民生供暖需求最大的国家,对热负荷的需求的远远超过对电的需求,煤电去产能后,如何保障民生供暖和工业生产是重中之重。
综合比较而言,无论是煤改电还是煤改气,其经济性都无法与煤改生相比。吨位工业蒸汽的市场价格,生物质能供热远低于天然气,甚至与煤电持平。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质发电项目是典型的扶贫工程。一个标准的生物质热电厂,每年消耗秸秆30万吨左右,电厂支付成本近9000万,大部分进入了农民口袋。
我国每年可再生的生物制燃料,足可以投建几千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完全可以取代煤电去产能后留下的供热空白,成为居民和工业生产集中供热的主力。
2021下半年因电煤供需矛盾引发的电力和供热紧张,让主管部门意识到替代煤电首先要保障用能安全,生物质热电联产将是最佳的首选。
尤其是中小城镇居民集中供暖、中小工业园区集中供蒸汽,生物质热电联产有着非常高的经济性,对保障民生和企业生产作用非常大。
十七部门联合发文,将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头牌,对于生物质发电产业来说是个积极的信号,相信生物质发电产业会越来越受到政策和资本的重视。
声明: 文章来源:绿能源 本文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灵动核心环境服务平台登载此文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如文标注来源有误或不同意转载或图片有侵,请您及时在头条私信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撤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