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
理想城市》(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这是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1次报告。
与前10次不同的是,该报告首次使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密度两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
报告称,此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全域、信息和文化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同时,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包括市辖县),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报告认为,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北上广均未进入前十。对于这一结论,课题组专家认为,主要是北上广等大城市户籍限制政策相对严格及犯罪率相对比较高,从而拉低了对该城市和谐竞争力指标,而且这也是国际上比较普遍的现象。
报告认为,中国城市的各分项竞争力与理想城市的状态相距较远,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应从国家层面采取四大对策措施。第一,实施均衡发展的经济社会战略,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均衡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第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市政管理体制,完善城镇的管理职能,建立城乡一体、以城主导的城市管理体制,革新公共管理理念,推进政府管理的人性化、高效化、制度化、奖惩化、竞争化,培育非政府组织,强化城市社区建设,强化城市危机应急机制;第三,建立确保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政策,深化财税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四,构建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长效机制,完善价格调节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土地占用机制、财政补贴机制和税收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