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区域研究 > 区域发展趋势 >
我国城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确保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和有力抓手,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如今的城镇化表现出多个特点。
  城镇化发展快速稳步上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数135404万人,城镇人口711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镇化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升,由2000年的36.22%上升至2010年的49.95%,再于近两年突破50%的水平,十二年来共增长了16.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1.36%,高于1980-1990年间0.68%的增长率和1990-2000年间0.98%的增长率。城镇化总体处于快速稳步上升阶段,预计未来将大体保持每年1%的增长速度。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齐头并举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业化通过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变土地形态等方式影响城镇化,两者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近些年,各大中城市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注重产业发展,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差距在逐渐缩小,最新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1.27%,工业化率为46.8%,二者之差在5%以内,小于1990 年10.3个百分点的差距。
  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布局日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655+20000(城市和建制镇)”的框架体系及辽中、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个成熟的城镇群的格局。从宏观空间看,我国城镇空间合理布局的“大分散、小集中”格局正在形成,表现为与我国地理环境资源基本相协调的东密、中散、西稀的总体态势。从微观看,城市内部空间,中心城区、近郊区以及远郊县的城镇空间结构层次日益显现。
  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增强
  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力的大量产生,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量大面广的特点,对当前正以较快速度向前推进的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全国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国内人口流入最多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使之成为当前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和近年来城镇化进程推进最快的地区。
  城镇建设成效明显
  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住房条件、城市交通、供水、热电、绿化、环境卫生、电信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扩大了城镇人口容量,提高了城镇现代化水平。201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比 1981 年增加了3.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 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达 93.8%,城市燃气普及率 87.4%,分别比 1981年分别增加了40.1个百分点和 75.8个百分点。
  目前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发展阶段的多种原因,城镇化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片面注重城市规模扩张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对城镇化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重城市自身轻区域协调,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问题较普遍。一些地方热衷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拆大建,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政绩效应和视觉效果,忽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就业及社会保障需求。城镇面貌短期内改观,然而体制和政策方面漏洞百出,导致城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被忽视。
  区域发展不协调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655个城市中现在有近400个城市缺水,缺水城市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现在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实际是针对现在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实现能源和资源大规模、长距离地调运。 
  城镇规模和层级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规模发展不协调。多数的城市群,如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整体来讲,大多数中小城市城市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吸纳人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如今,我国不乏人口数量超过500 万的大城市,然而这些城市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而众多的建制镇和集镇规模太小,发展动力不足;中间规模的城镇数量缺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缺乏必要的过渡环节,城镇规模和层级发展表现出不协调。
  城乡二元结构滞缓城镇化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城镇化,我国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但阻碍城镇化发展的城乡分割政策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首先,长期以来,我国人为地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我国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集体所有,具有本地户籍的农民才有使用权,且农户不能将土地自由转让,农民的土地权益无法得到实现。再者,如今的社会保障政策不能完全覆盖农村,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注重人口就业,实现产业城镇化
  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过程,换言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转变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是前提,市民化是结果,无视这个逻辑,便会在城镇化的道路上迷失。未来我国的城镇化将会更加注重提升产业城镇化发展质量,在拆迁、建新楼、扩新区的同时,会更加重视为失地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实现地区经济活动由农业生产向工业、服务业的转移。
  采取大小城市联动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中国的城镇包括了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和农村性质的小城镇,我国目前共有近2万个建制镇。过去30多年,中国一直鼓励的是中小城镇化模式,但是此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今天人们看到的小城镇多数属于农村集镇性质,行政级别低,所获得的资源很少,聚集效益差,转移农村人口作用有限,不利于真正实现城镇化。相比较而言,大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因而发展小城镇并非城镇化的理想路径选择,未来我国将实行大小城市联动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兼顾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我国未来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首先,将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奠定基础;其次,将不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探索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为股份制经济组织等形式,以有效保障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益;与此同时,将严格宅基地审批,对新增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对符合规划和规定面积的宅基地,建立市场化的流转和退出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税费制度,有效保证集体土地流转的依法运行,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收益。
  以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体制问题是城镇化最大的障碍。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逐步废除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居民自由迁移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的人口登记制度,不再按人口登记地制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从 “土地城镇化”逐步过渡为 “人口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人文保障、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实现人民能够公平自由的享受社会公共福利,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的新型城镇化。
分享到:0  时间:2014-07-31 来源:灵核网整理(www.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