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速,天津和河北纷纷加大在北京的招商引资力度,希望吸引北京的企业和产业。但由于两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不同,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已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比如河北已吸纳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在试图吸引高科技产业;天津则在吸引高科技和高端产业上下功夫。
京津冀一体化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京津冀一体化逐渐驶入快车道。
6月17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卫生计生委在北京共同签署“京津冀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京津冀卫生应急一体化加速;几乎同一时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考察,明确表示交通部将推动出台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政策;在此之前的5月,海关总署已率先在三地实现通关一体化。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琦教授6月18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京津冀一体化在管理上率先推进一体化,将有利于资源要素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建议,中央企业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机会,向周边的天津和河北等地转移。
季晓南指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对中央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和挑战。“本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大焦点,就是央企的产业转移,央企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趋势,央企在京津冀如何配置,是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经济基础。”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京津科技谷中央企业恳谈会”,吸引了近三十余家中央企业参与,不少企业对落户京津科技谷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季晓南就是在该会议上对在座的中央企业做出上述表示。
天津市武清区招商局局长萧庆东向企业强调,天津不要低端的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天津要高端产业。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统计,今年1月至今,天津市与河北省已与北京市的相关机构和各个企业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比如天津武清区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东丽区与北大方正、天津宝坻区与北科大及天津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北省与华润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北京丰台区与保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熏转移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北京西城与河北廊坊签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现代化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等;河北省承德市政府与首都体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
梳理这些公开的信息可以发现,天津和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上已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天津希望引进教育、医疗、高科技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河北虽然也签约了一些科研院校和企业,同时也吸纳了需要较多土地资源、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比如服装批发城等。
产业转移应尊重市场规律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将在三地间加速流动。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京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延伸的定位,可以疏散到天津和河北。在疏散过程中,应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张琦对此表示赞同,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天津和河北在功能定位上,应错位发展,不能过于雷同。当地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充分尊重市场在调配资源方面的作用,可以出政策鼓励企业转移,但不能拉郎配。
记者了解到,河北和天津都规划了较大面积的科技产业园,均紧盯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在面向北京企业招商的过程中均使出浑身解数。
京津科技谷总经理刘钢邀请中央企业将高端产业转移至天津,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京津科技谷在面对众多央企时是有自信的,不仅与北京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还与众多科研院所、央企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成为京津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季晓南强调,目前多个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央企业在区域之间转移产业时,如果不解决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央企业的布局将不是优化,而是恶化。因此,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更好更快发展,也要促进央企的布局结构、配置更加合理和有效。
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三地融合度低,发展严重失衡,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京津冀一体化加速推进,将有利于提高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肖金成认为,未来北京的制造业将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和研发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天津的增长点主要是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航运业、物流业以及一些生产型服务业;河北则主要是通过接收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