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3日,第十七届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年会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百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验、战略与政策,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地理学及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等相关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市民化程度存在空间差异
自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学界开始探讨新型城镇化道路问题。通过对中共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的对比,来自兰州的与会学者发现,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目标、新的理念、新的主体形态、新的战略、新的产业和新的道路等六个方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编辑习裕军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城市区域治理体系构建路向,应以城市群为增长极带动城镇化,夯实城市圈区域治理基石;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价值导向,统筹城市化和乡村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区域治理体系;改革区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以新的区域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和评价系统的构建为当前区域治理体系创新的着手点。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工市民融入是否存在代际差距?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工市民行为的融入?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全国调研的724份农民工调查数据,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会代表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高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务工年数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有亲属在政府部门、参加同乡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行为有显著影响,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行为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企业差异。
“在一个城市内部,市民化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青年学者石智雷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人力资本、保障性因素对于主城区农民工的市民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于郊区农民工的市民化影响并不显著;而职业培训仅对郊区农民工市民化有着显著的影响;郊区由于产业基础仍以农业为主,性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主城区工作经验的累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累积,因此年龄对市民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网络技术颠覆性冲击区域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地理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在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经济学里面,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区域经济学同时也包含经济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作权表示,我国正在转型过程中,农业、制造业社会正在向服务业转型。我国辽阔的国土空间上,创新要素的格局演化,以及大量的不同尺度的时间和大量的数据,需要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的交叉研究,解释我国非常复杂的经济的空间转型过程。
网络技术发展也带来区域经济学新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学一直赖以存在的距离和根植性特征,在网络技术发展下,开始受到颠覆性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付晓东认为,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网络世界里,传统的经济运行基础已经被打破,信息不对称性得到缓解,传统的决定厂商生产的距离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区域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原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区位理论(由于距离消失)已失去用武之地,规模效益原理(由于网络实现的个性化、迅达性)不在风光,甚至经济学也开始分化,一部分基础性原理备受冲击遭遇挑战,如由厂商主导的生产方式,开始让位于由用户主导;经济发展源动力开始依赖个体的创新驱动;另一部分原理则成为新宠,如边际效益递增原理显现力量。
据悉,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