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建设到今天,已进入爬坡上行的阶段。其特征是:沼气工程有了一定的基数,成效显著;情况的变化积累了不少问题,议论颇多;但方向的不容置疑注定了农村沼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必须大力发展。
我省在近十年间,新建了120万口户用沼气池、逾万处小区联户沼气工程和近300处大型沼气工程。到2012年底,全省可年产沼气9亿立方米,年减少CO2排放量170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万吨,年均增收节支20亿元以上。但这十年也是情况不断变化的十年,特别是散养殖户持续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持续增多,这“一少一多”的矛盾,造成了局部地区沼气已过时或不适应的表象,产生了一些对沼气发展不利的议论。
让事实说话。首先,我们来看看农村的实际需求与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我省无论从气候还是从养殖习惯上都毫无疑问是沼气建设适宜区。近年以年建10万口的速度推进户用沼气建设,但入户率才约16%。据调查,一是全省有14%的养殖散户约205万户可建池没有建,二是农作物秸秆也是一种很好的原料,比粪便的量更大、更普遍,是国家大力推广的项目。全省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约3000万吨,折标准煤近1500万吨。如果破除了只有养殖才能建沼气这个误区,仅将10%的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原料利用起来,就要新建近200万口户用沼气池。以上两项400多万户,按当前的推进速度,至少要建40年。同时,目前年出栏3000头生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达2000多家,而建设了沼气工程的不到300家。
其次,我们看看沼气的效益有多大。农村沼气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农户家庭建设一个10立方的沼气池,带来不仅是经济上的好处,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提升,可以说,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在内的诸多实用技术,都没有农村沼气池这么全面、这么成熟的综合效益。一是节约开支,能增加收入。可以年产沼气400立方米左右,满足3-4口之家10个月左右的生活用能,节约支出约800-1000元。二是节约能源,有减排效益。可节约标准煤近300千克,减排CO22.7吨和SO215公斤。三是保护森林,能封山育林。一口沼气池平均能省出1.5吨薪柴,相当于封育了3.5亩山林。四是美化环境,能提升生活品质。粪便、垃圾入池,烧煤、烧柴改成用沼气,厨房卫生明显改善,生活品质日渐提升。五是阻断传染源,能减少疾病传播。人畜粪便沼化后,寄生虫卵杀灭率达到95%以上,能有效减少疾病传播,抑制蚊蝇乱飞现象。一个万头养殖场建设一个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能年产沼气约15万立方米左右,年发电20多万度,提供2万吨优质有机肥料,还能基本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沼气的好处实在太多,所以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称赞其功在当代、利及子孙,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各种片面的议论呢?这其中确有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央沼气项目投资的工作经费由地方解决,基层困难大。地方既要承担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经费,又要安排工作经费。由于大多县市财政为“吃饭财政”,上面要求配套的项目又多,往往配套经费没有,工作经费也到不了位,造成基层工作困难。且沼气一般都列入了各省的民生工程,完不成任务要问责,没有工作经费已是步履维艰,还要受到问责的威胁更令人心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不利言论来源之一。
另一个是项目申报、审批实施流程长、时间久,操作赶不上变化。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主要是依靠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项目申报和批复流程过长,要从县、市、省、中央按程序逐级申报,再从中央、省、市、县逐级批复下达。从县里申报到再下达到县里,往往要历时两年。两年间申报的计划到实施时农村情况出入很大,中央投资要求规定不能随意调整计划,不能改变地点,省市没有调剂权,往往造成已不适宜建池的地方要完成任务,有建设需求的又没有建设指标,事与愿违,怨言增多。
如果我们对投入机制、运行方式不断完善,人们对沼气的认识将会更加客观与深刻。其一,沼气是一项老技术也是新技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大力推广利用,湖南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建在湘潭县射埠镇碧水湾的沼气池。随着时代发展,沼气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和推广,潜力在进一步开发。其二,沼气是一个小能源也是大能源。小在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主要用途是煮饭烧水;大在未来,一个大型沼气工程就可以供气300户以上,解决1000多人的生活用能。随着化石能源日益减少,沼气小能源将不可遏止的从配角走向主角,成为大能源。其三,沼气是一门专项技术又是综合技术。沼气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逐渐发展成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还对实施节能减排、解决农村能源污染,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已经发展成一门跨行业、多功能的综合技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