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测算,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转移70多万农村人口,带动3500亿元投资,增加70亿元消费。按此推算,到2015年,湖南将要转移近350万农村人口进城,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带动相关投资17.5万亿元。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在全国纷纷出台2013年经济工作“路线图”的背景下,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突出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认识无疑为中央这一决策写下了湖南注脚。
在2011年,湖南全省城镇化率才达到45.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2万亿元左右。对此,湖南省住建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袁湘江表示,“湖南2011年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湖南城镇化水平不高这一“短板”意味着,湖南借助“新型城镇化”这一着力点来释放内需的潜力依然非常大。
按照一般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投资的增长,投资的增长也反过来能带动消费的增长。
业内学者指出,特别是对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来说,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收益,这必然能带动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既可缩小贫富差距,也可以推进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根据测算,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转移70多万农村人口,带动3500亿元投资,增加70亿元消费。按此推算,到2015年,湖南将要转移近350万农村人口进城,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带动相关投资17.5万亿元。
那么,湖南将如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做大城镇化这个“蛋糕”呢?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指出,湖南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要提高城镇化发展本身的质量,注重发展城镇自身特色,把当地传统风俗文化融合到城镇化过程中来;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减少不必要的代价,优化能源、土地资源等的利用,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确保城镇长期健康合理发展;三是要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