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用玉米秸制成菌棒栽培双子包菇,用稻草和麦秸制成菌棒栽培平菇。一个0.5亩大的菌棚,每年要消耗15-20亩的作物秸秆,蘑菇收割后,生长基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农业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深化和具体运用,也是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核心是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其目的是缓解农业资源矛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减轻农村环境污染。以下从农业废弃林业废弃牧业废弃和农牧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开封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一)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1.农作物饲料。从价值上说秸秆就是牛羊肉和乳制品,只是通过牲畜转化一下,如果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食品,无形中粮食需求就下降,这就大大缓解了人地和生态矛盾。开封市的秸秆潜力正在得到不断开发,形成了种—养—乳肉良性循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2.农作物秸杆还田。秸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补充土壤中的氮磷钾,起到保肥保水保酸碱平衡的作用。既疏松了土壤,改善了土壤生态,也使农作物减少了化肥依赖。2011年,开封市秸秆还田机达到了3000台(部),使秸秆还田率保持在45%左右,使近23.3万公顷耕地得到及时的有机恢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3.秸秆和籽壳是食用菌的良好生长基。一般用玉米秸制成菌棒栽培双子包菇,用稻草和麦秸制成菌棒栽培平菇。一个0.5亩大的菌棚,每年要消耗15-20亩的作物秸秆,蘑菇收割后,生长基作为有机肥料还田。食用菌培植在开封市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例如,近几年杞县建成了30多个较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年产300万袋蘑菇,100万袋香菇,价值近1300万元,产生了好的经济效益。郊区和开封县蘑菇生产基地也比比皆是。
(二)林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模式
废弃树木、树枝、树皮和树叶在开封得到有效利用。废枝条被加工成了高中密度纤维板,树皮被制成了佛香,树叶制成了农家肥。有些废弃树木树皮被用于工艺品生产。如兰考爪营乡农民用泡桐制作桐琴和古筝,远销全国和东南亚,仪封乡农民用树枝树根树皮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抽象画和山水画,郊区利用废弃树木树根制作形态逼真的木雕和根雕。农民在林业废弃物中找到了致富门路,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畜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2011年,开封市建有200多个标准养殖小区,大量作物秸秆被牲畜食用,废弃物数量惊人,环境状况严峻。开封市逐渐形成了秸秆喂养—产出乳肉—废弃物发酵—产出沼气—沼渣肥田—催生作物—产出粮食和秸秆的完整生态链。同时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系统,并且总结出了发展猪(牛、羊)—沼—果,猪(牛、羊)—沼—菜,猪(牛、羊)—沼—粮,猪(牛、羊)—沼—秸等类型的小循环经验。
(四)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1.渔牧结合。对牲畜粪便妥善的处理既能为渔业提供原料,也能改善环境。粪便养鱼,鱼塘肥田,田肥苗壮,多养牲畜,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在郊区大量存在。
2.鱼鸭混养。养鸭为水体增氧,供给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生长,水生物养鸭。这种模式在尉氏县和郊区大量存在。
3.生态大棚。棚内养鸡,水里种荷,荷藻养鱼虾,鸡粪培育生蛆,蛆虫喂鱼虾,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这种生态大棚在郊区和尉氏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