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实地调研和考察,海南橡胶集团与塞拉利昂共和国政府等三方成立的合资公司终将挂牌运营,塞拉利昂项目迈出实质性步伐。
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日渐频繁的时代,如何创新海外投资模式,让东道国更加易于接受和欢迎中国资本,也应当成为政府和业界的思考重点。
创新开发模式尤为关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1.5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1万亿美元。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多集中于工程承包、资源收购或贸易,少有开发投资和资产经营方式。海外投资模式的创新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行业的企业如能相互协作,选择合适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开发,真正在海外建立起一些属于中国企业的投资领域和资产,从做承包商变为做老板、做资本投资者,那将是“走出去”在层次上的显著进步。
海南农垦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海南橡胶集团董事长林进挺说,塞拉利昂项目主要通过雇用当地工人开荒种植橡胶和水稻,海南农垦将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这一开发合作模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内的橡胶需求,又能大量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项目得到塞拉利昂官方与民间的大力支持。
国际化专业人才是项目重要支撑
“一流的项目需要一流的团队去执行。”林进挺坦言,目前塞拉利昂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力资源问题,只有一流的团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公司的发展战略,更好地理解东道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劳工、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同时做足功课应对各方面“鸿沟”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障碍,并且提前在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税务、汇率等方面进行计划或筹划,保证海外投资的保值、增值。
除却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因素,东道国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员工的影响也值得考量。
海南橡胶非洲项目组主要成员聂晓州说,当地的生活条件较为落后,除却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该国其他许多农村地区基本处于无水、无电状态,医疗卫生条件也较差,“这是到异国他乡创业,必须要克服的困难。”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