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若干年内,航运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稳步实现人才集聚目标,必须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不同有效途径,形成对航运人才的吸引与凝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运行,以及世界各国间贸易的日益频繁,中国航运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在航运业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而蓬勃发展的同时,航运人才的缺口却日益加大。航运人才,特别是高级航运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航运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中国航运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航运人才对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未来若干年内,航运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稳步实现人才集聚目标,必须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不同有效途径,形成对航运人才的吸引与凝聚。
(一)航运人才与人才集聚的概念界定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7年上海人才资源状况报告》以及《上海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发展纲要》中对人才的界定,航运人才指航运产业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
航运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包括以船舶所有人集聚为核心的船舶运输业,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航运衍生服务业,以及具有强专业技术特征的服务业。因此具体的航运关键人才分为十二类,包括:高级航海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船舶管理专业人才,高级船舶修造、港口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国际化海事教育与培训人才、船舶检验、验船师,海事安全与海事技术服务人才,国际航运经纪人才,国际航运金融人才,国际海事法律和仲裁人才,国际航运保险人才和航运咨询与研究人才。
所谓人才集聚现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2],具有空间性、聚类性以及规模性的特征。人才集聚规模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人才集聚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人才集聚会产生正向集聚效应,实现知识共享,降低交易成本,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优势,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而加速当地人才集聚,形成良性循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航运人才集聚不仅使航运人才自身能力得以发挥,更是对于上海航运事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航运事业、经济繁荣都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二)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综述
航运人才集聚竞争力的评价需借鉴以往学者对人才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而确定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是中外学者对人才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核心环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开发编写的《世界竞争力报告(1999-2000)》中,采用生活质量、大学教育、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以及人文发展指数等指标来衡量评价国家、地区竞争力。国内学者关于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分别从企业、产业、区域三个层次上展开。从企业层面来看,人才竞争力指标中包含市场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分别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人员比重等[3]。王养成则以企业实力、特征、人员管理、声誉和文化为指标对企业人才吸引力进行了定量研究[4]。从产业层面来看,产业集群环境人才吸引力受市政建设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影响[5]。关于区域层面的研究,倪鹏飞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4)》中将人力资源数量指数、质量指数、需求指数、配置指数和教育指数等指标作为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6]。陆晓芳、王川、赵树宽则采用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指标评价区域人才竞争力,宏观环境因素指标包括经济实力、人口素质、城市化水平等,微观环境因素指标包括保健及激励因素指标[7]。另外还有学者以经济实力、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等9个指标[8],或人才总量指标、人才结构指标、人才比例指标、人才动态变化指标和人才环境指标等作为人才要素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9]。航运人才集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需在借鉴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航运行业做灵活的变化,以求精准有效地对航运人才集聚竞争力水平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