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资本不可能实现对土地的全面控制。现实的做法是与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相协同,实现对土地使用方向的控制权。这种协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地租。
从中国国情出发,农业资本深化应该是“三位一体”的过程,即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和农户自有资本共同深化的过程。三类资本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对农业发展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国家资本强调资本的使用目标与方向及其突出的引导性,而弱化增值性与趋利性目标;具有较强的协同性,不强调独立性;相对而言,流动性较差,且不属于竞争性资本。社会资本则具备明显的增值性、趋利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特征。农户自有资本最突出特征是随从性,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体系的经营运作,保证其获得稳定的生产经营收益,与此相对应,这部分资本的生产性和稳定性都较强,而流动性、增殖性、独立性等特性并不明显。
基于三类资本不同的特征,实现资本深化的“三位一体”过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协同,不仅要解决三类资本运行本身的协同问题,还要解决资本与劳动力的协同问题、资本与土地的协同问题,以及资本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问题等几个方面。
1.三类资本的协同问题。只要明确分工,三类资本实现协同并不困难。从特征来看,国家资本的重心应该放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等环节的垄断则应在保留监管的条件下逐步放开,交给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社会资本的重心应该放在流通环节,以及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资本则主要投向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备。上述分工的关键是国家让利、企业与农户分利。
2.资本与劳动力的协同问题。劳动力对资本的依赖是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农业也不例外。问题是在三类资本共同投入的模式下,农业劳动力对资本依赖的形式是不同的。对国家资本的依赖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实现,对社会资本的依赖主要通过企业组织实现,对自有资本的依赖则通过合作社以及自我约束实现。分散的依赖模式决定了任何一种资本都必须与农业劳动力相互协同,而不可能具有对劳动力的绝对权威。协同的工具则包括基层民主、契约、股份、雇佣等多种形式,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工具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而不能使用单一的工具。比如,在社会资本与农业劳动力的协同中,不仅要有雇佣,往往还需要契约和股份等工具配合。
3.资本与土地的协同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资本不可能实现对土地的全面控制。现实的做法是与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相协同,实现对土地使用方向的控制权。这种协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地租。如果确定所有权地租,则经营风险由农户和企业共同承担。如果确定承包权地租,则农村集体与企业共担风险。如果不确定地租,则三方共担风险,利益也是共享。从实际运行来看,由于集体组织逐步淡出具体经营活动,因此无法承担风险,因此应该确定所有权地租。而农户则是实际经营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有能力也有义务分担风险,因此不宜确定承包权地租。
4.资本与外部环境的协同问题。需要协同的外部环境重点有两个:一是金融体制环境;二是政治体制环境。前者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建立一套独立运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后者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避免各级政府对资本的侵蚀。前者实现协同的办法是在农村扩展政策性金融的覆盖面,特别是要覆盖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后者协同的办法主要是针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公平的再分配政策,同时尽量缩短农业资本——特别是国家资本投入的链条,避免中间环节的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