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开发区发展进程中外资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的动机有两个:第一是低成本制造;第二是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
根据十八精神,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使开发区成为新型区域开放高地,是江苏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定位和必然的选择。
第一,从“集聚产业”向“集聚要素、培育产业”转型。
开发区是集聚产业的载体,但是集聚产业在以前主要是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的。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路径,即便是到近些年有些开发区过渡到“招商选资”阶段,但是基本发展途径没有变,也就是通过企业转移的方式实现特定产业的发展,区别仅在于所转移企业的层次。但是随着国际产业转移速度下降以及开发区承载能力的下降,开发区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型,从依靠产业转移实现“集聚产业”向集聚高级要素、培育产业的方向转变。
开发区“集聚产业”的发展方式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造业水平和比重较低的阶段,开发区发展重点在增长,因此,产业转移是有效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在于通过引进外资来利用其他国家资源,而技术进步则主要是加工代工型和技术模仿型的。这种技术进步模式属于国外创新技术的外溢和扩散,创新的源头在国外。采用的创新技术,是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而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仍由外资掌握,在开发区配置的环节更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目前内外部环境变化已经使得依靠产业转移实现开发区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开发区发展的重点应转向“集聚要素、培育产业”之路。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难以通过转移的方式建立的,因此集聚创新要素,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是江苏开发区未来转型方向之一。
第二,从外向型“出口平台”向“内外兼顾、注重内需”转型。
江苏开发区发展进程中外资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的动机有两个:第一是低成本制造;第二是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应该说低成本制造是主要动机,外资企业将开发区作为加工组装地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节约成本,然后将最终产品出口到欧美等主要市场,开发区在其中扮演了“出口平台”的角色,开发区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两头在外,用足国内要素,服务国际市场”。
开发区从“出口平台”向“内外兼顾、注重内需”转型,一方面是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单纯依靠外需已经难以实现开发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型的宏观背景保持一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市场需求的规模会扩大,需求的层次也会提升,这为开发区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机遇。
第三,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转型。
开发区规模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并逐渐在地理边界上与原城市行政区融为一体。同时,在政策的高度聚焦下,开发区获得了显著的要素和产业集聚效应,成为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者。当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开发区的单一生产功能也必然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由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围绕创新转型,引导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并根据功能区的产业特点和经济组织的演化需求,改革与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以实现功能区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深度融合。总之,过去开发区承载的使命是经济的“增长极”,依赖集聚功能和创新功能的发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在新一轮经济形势下,开发区更大的使命是营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开发区建设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应将开发区与城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就是“产城融合”的内核所在。此外,开发区的“功能创新”,不仅包括产业的创新,也包括城市的创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贡献不仅是对苏州经济总量的贡献,更是对园区新城建设和苏州老城区保护的贡献。
第四,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
开发区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推动发展,走的是“粗放型”发展道路,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性资源依赖较大,其中土地开发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形式。从产业结构来看,这种模式一般依靠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服务业比重较低,且自有技术相对缺乏。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程度的日益增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开发区的发展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型,使得开发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开发区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发展过程中,应强调特色园区的建设,如“台资/德资集聚”、“生态集聚”和“知识产权园区”等,各地政府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分类指导,打造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享受了“人口红利”。然而,随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出现相对短缺,中国将面临人口红利的消失,而靠人口红利维系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也将面临风险。作为开放经济的大省,江苏已率先“感知”到人口红利弱化的影响。本土企业招工难、生产受制约、订单外流,对外资的引力也有所削弱。而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将压力变成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科技创新,谋求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转变,用人才、技术、品牌等提升劳动生产力,即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就要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包括农民工在内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人才红利”对经济发展更显著、更长远地支撑作用。此外,要有“大”人才观的概念,不能将人才仅定位于科技、科研人才,而应有包括服务人才、技术工人等在内的更为宽泛的人才范畴。
所以,概括起来看,江苏开放区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开发区从“集聚功能”向“创新功能”转变,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注重内需的作用以及注重“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