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将成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1.优化能源结构,降低GDP能源强度
目前福建还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和重化工业时期,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呈现强相关性,优化能源结构、降低GDP能源强度愈显重要。因此应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降低化石能源市场份额,紧紧抓住世界能源结构转换战略机遇期,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以应用带需求、以需求促发展。推动光伏产业尽快做强做大,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并成为东南沿海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2.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降低GDP碳强度
在国家单位GDP碳强度指标的刚性约束下,发展低碳技术、降低GDP碳强度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又一核心任务。低碳技术重点围绕能源密集型高碳产业、电力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四大领域展开,通过研发、示范和大规模应用推进低碳技术普及;实施低碳技术商业化支援计划,围绕化石能源低碳化转换、能源低碳化消费和低碳服务业三大领域培育低碳产业;推动低碳产业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
3.推进节能降耗,缓解经济发展的能源约束
能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但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不是能源本身而是能源所提供的服务,如汽油驱动汽车、电力提供照明。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能源发展的新领域,包括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经济体的能源强度形成的结构节能,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技术节能,以及通过有效的行为导引、政策导引形成的管理节能。
节能意味着“减少提供等量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其根本途径是技术进步。重点围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含公共机构)和交通运输节能三大领域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普及,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重点围绕电机、风机、锅炉、电泵、变压器等通用装备制造业、节能照明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业和节能服务业四大领域发展节能产业。
4.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将成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应以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和废物处理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围绕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三大领域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发展环保装备产业;以电力、冶金、煤炭、建材等行业的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以废旧机电产品、废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废纸再利用为重点,发展绿色再制造业;以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资金融通、环保技术服务、环保人才培训、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为重点发展环保服务业。
5.推动循环型低碳型企业、园区、城市发展
以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为抓手,夯实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生产领域微观基础;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新能源应用示范家庭、示范大楼、示范社区为抓手,夯实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消费领域微观基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工业园区;以低碳消费、低碳交通、循环发展为重点,选择典型城市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试点。
6.完善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和政策机制
围绕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性指标,单位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约束性指标,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制定和完善产品资源消耗标准和碳排放标准,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标准体系;研究制订《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和《福建省低碳经济促进办法》,建立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产业、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和措施,建立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7.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构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是主角。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加大“低碳化教育”方面的投资,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广大民众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对资源枯竭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企业、家庭、社区、学校入手,政府机构带头,促使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履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义务,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和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素质),提倡文明、健康、低碳的科学生活方式;以示范工程为重点,及时表彰、奖励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管理、研发、示范推广、宣传培训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