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个月,化工市场延续去年严峻形势,寒意依旧笼罩在化工板块各企业上方。天津石化小乙烯不靠天吃饭,内强管理,外拓市场,积极努力生产市场量小,但用途广泛、附加值极高的“小产品”, 与知名企业牵手,多项产品填补国内企业生产空白。
算,让工作有的放矢
周六晚上,烯烃部办公楼一间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生产部、财务部和技术质量部的负责人埋头计算四季度技术生产指标和效益。
先算后干成为烯烃部降本增效的一件利器,通过科学、准确的测算、预算来指导生产,紧盯企业的增效点,严格控制生产中的成本流失点。他们坚持每月一次的排产测算和每周一次的效益测算,增大了产品边际贡献测算的力度和频次。围绕效益,严格执行以销定产,根据市场趋势变化、装置负荷、生产流程等计算多版本的利润情况,按照“宜粉则粉、宜粒则粒、宜氧则氧、宜醇则醇”的生产策略,优化筛选,提升企业的效益空间,管理理念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通过把账算勤、算细、算精,找准了降本增效的发力点,工作干起来也有的放矢。”财务部主任李占艳高兴地说道。
通过测算、分析,烯烃部牵住了成本源头的“牛鼻子”,他们紧紧盯住吨产品完全费用和乙烯单位成本,深化“装置内、装置间、部际间”的三级优化,持续优化乙烯裂解原料结构。10月份,吨产品完全费用完成1192元/吨,乙烯单位成本为8454元/吨,指标持续做优。乙烯成本的降低也带动了下游产品成本的下降,五套装置的边际贡献率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均变为正数。
精,让管理持续提升
生产部的几位调度在交接班的时候,都会关注一个数据--原料库存,他们根据原料库存做好上下游的衔接工作,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保持库存量在较低水平。这无疑增加了调度的操作难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原料储罐由原来的6个减少到3个,降低了石脑油的挥发量。
今年以来,烯烃部瞄准行业标杆镇海炼化,持续优化库存结构,通过科学合理降低存货、降本减费,进一步深挖增效潜能。他们采取严格把控原料采购、进厂节奏,积极协调产品出厂以及合理降低半成品存货量等措施,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而且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前三个季度,原料、半成品、成品总量较年初相比存货量下降1.685万吨,累计降低财务费用217.2万元,而且三季度存货周期提高到2.62次/月,单季已接近镇海去年月均2.72次的同行业先进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降低库存只是烯烃部众多优化项目中的一项,他们认真抓好各层级的优化、持续优化和整体优化。在成立了生产优化组、持续优化组的基础上,又分别成立了乙烯裂解炉、三大压缩机组优化运行攻关小组及两聚造粒机稳定优化运行小组等针对性突出的优化组。此外,在排产、原料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装置运行等方面,做好持续优化工作,在动态的改进完善中巩固提升。同时,坚持推进装置内、装置间、烯烃部整体三级优化,下好优化一盘棋,让管理在优化中持续提升。
推,让产品走进用户
当烯烃部新品开发组的组长孙洪霞和开发人员王静,带着40吨的TJVL-1210聚乙烯专用料订单,从山东临沂拉伸缠绕膜最大生产规模的厂家走出来的时候,两个人情不自禁地击掌庆祝。
TJVL-1210聚乙烯专用料是烯烃部自主研发的超低密度产品,能生产出密度小于0.912kg/cm3聚乙烯专用料,天津石化是国内第一家,但对烯烃部来说,开发出新品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
“以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需人来推。”孙洪霞一语道出烯烃部新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有了好产品,还要有好的服务做支撑。为了不让研发出的高端产品躺在实验室里“睡觉”,烯烃部坚持研发与技术服务并进,通过加强现场指导、技术咨询和多渠道沟通,促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并通过提供个性化加工服务建议和现场指导,保证试用效果和产品后续改进工作,形成了专业化、个性化的全流程服务保障模式。通过主动的推销和服务,高质量的产品得到行业内标杆企业的认可,赢得了康师傅、惠达、海尔、格力等知名企业的青睐,部分企业已成为直销客户,烯烃部也随之进一步抢占了高端市场。
客户的认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烯烃部前10个月生产聚烯烃新产品50675吨,超过2012全年新品总量6622吨,在中石化系统18家企业中进度排名第一。
“我真得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主动来推广,我们哪知道国内还能生产出1210这么好的料,一种料一下子就替代了以前五种原料,想都不敢想。”拉伸缠绕膜生产厂家的负责人激动地拉着孙洪霞的手感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