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严峻的环保与减排形势;二是长期的生态恢复建设压力;三是日趋多样化的环境灾难隐忧。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粗放型、掠夺式开采,不仅对环境形成了巨大破坏,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
(一)当前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是严峻的环保与减排形势;二是长期的生态恢复建设压力;三是日趋多样化的环境灾难隐忧。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粗放型、掠夺式开采,不仅对环境形成了巨大破坏,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
(二)当前内蒙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个性化挑战
除共性问题外,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亦存在个性化挑战。
1.资金短缺是枯竭期资源城市和衰退期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利税全部上缴国家,自身积累严重不足,加上产业、企业的发展均需严格按照国家的计划发展,错失了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最佳时机。目前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原有企业大部分关闭或濒临倒闭,大批职工下岗,收入无着;民间投资实力孱弱,当地财政收支捉襟见肘;生态毁坏严重,对外招商引资困难,实现经济转型几成无米之炊。
2.体制弊端严重制约森工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以根河为例,根河市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5.81%,地方政府没有林地使用权,矿产资源难以开发,引资项目无法落地,发展地方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十分吃力。另一方面,企业为解脱“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近几年把大量失业人员推向社会,给没有地权的地方政府造成很大压力。而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国有林区的“政企一体”体制。
3.资源开发和稳产期的城市,存在“资源陷阱”问题。
资源型城市基于资源的丰富性及其资源性产业优势,在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往往不重视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发展多以资源的采掘或初级加工为主。尽管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就业等问题已经开始累积,但依靠资源开发就能过上好日子的现状,使得地方政府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上或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或麻痹大意、无所作为,使得两类城市中的一些城市正在失去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大好时机。
4.资源衰减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为经济转型的巨大障碍。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统筹规划,枯竭期资源型城市和衰退期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失业率高、困难群体比重高、地方财政负担重、社会稳定压力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