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具有特定的地缘优势,蒙古族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独特民族,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草原文化、文艺演出异彩纷呈;民族服饰、剪纸艺术、石头文化等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
内蒙古是一个既享有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又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内蒙古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难题,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破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本文以文化产业内涵界定为切入点,对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进行剖析,并构建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基础
总体来说,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要从比较优势理论过渡到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内蒙古具有特定的地缘优势,蒙古族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独特民族,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草原文化、文艺演出异彩纷呈;民族服饰、剪纸艺术、石头文化等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追捧。在此阶段,内蒙古各盟市应依托文化资源禀赋,寻找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生产,通过文化产品体现文化资源的价值,通过贸易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创造经济效益。
2.竞争优势。凸显国家及政府在产业竞争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化过程中,国家的作用更加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地位及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也为我国各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要从本土化阶段过渡到国际化阶段。
1.本土化阶段。本文的“本土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本土化,而是特指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立足于当地文化资源禀赋,生产具有当地特点的文化产品,使其成为不同于国内外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2.国际化阶段。在本土化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及途径使民族文化产品最终走向世界市场。对于可移动的文化产品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而对于不可移动的文化产品可通过旅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等方式吸引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游览观光等。
(三)发展手段
从小规模、粗放经营到集约化、产业集群经营。目前,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内蒙古许多民族文化产业还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还没有走出“小作坊”的发展模式。例如,一些传统的艺术如“内蒙古二人转”独具地方特色,内蒙古各地的“二人转”都处于“小分队”游兵散勇的发展态势,没有发展成为像“东北二人转”那样的发展规模;剪纸艺术及赏石业等地方特色浓郁的产品大都没有发展到产业化阶段。小规模、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产生规模效益,而且在标准方面难以形成统一,往往出现鱼目混珠、规模效益低下的现象。久而久之,一些正宗的文化艺术面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文化产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规模化、集群化是最终应该采用的模式。
(四)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品,产业发展壮大必须走国际化之路。基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阶段和手段,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国际化之路应遵循先区内、后区外,先国内、后国际,先周边、后全球的发展路径。
1.立足区内市场。文化产品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品,高收入弹性的特质意味着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以更快的速度选择文化产品的消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文化需求迅速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需求持续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时,出现文化消费迅速倍增态势。而内蒙古早在2009年人均GDP就突破了5000美元,目前已突破7000美元,已进入了文化产品消费倍增的发展阶段。关注区内市场、立足区内市场并培育区内市场已成为内蒙古文化产品发展的重要基础。
2.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我国有近14亿人口,这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工作压力巨大,人们崇尚自然的今天,内蒙古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骏马,这独一无二的草原风光,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内蒙古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吸引来众多国内游客,将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一个产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国际化之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具有经济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社会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其传承与发展是关键,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可使内蒙古文化产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总之,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体现,文化的经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产业来体现,而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品,通过文化产品体现文化资源的价值,通过贸易来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创造经济效益。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代还具有破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作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