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府办公室国际环境合作高级代表马茨·丹宁格18日在北京表示,在上世纪70年代初,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也和北京一样,曾历经空气污染这一难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该城市有效地降低了空气污染,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马茨·丹宁格是在当日召开的“中瑞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态的。研讨会上,来自瑞典的多位环保部门官员、研究机构专家和企业界代表会同中方专家,就政策措施、污染监测和减少排放等专题进行对话,为北京治理空气污染、建设可持续城市建言。
瑞典曾是工业化国家中对石油的依赖性最强的国家之一,该国首都斯德哥尔摩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受空气污染之困,其在制定环保法规、改善区域供暖、控制机动车增长等城市治理方面都有值得北京借鉴之处。
斯德哥尔摩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局官员克里斯蒂娜·叶娜洛特说,瑞典于196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要求对大气、污水和土壤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企业如果想扩大生产,需要有关的环保咨询公司对工程实施必要的环境审核后才能开工。
为改善空气质量,斯德哥尔摩开始实行区域供暖,现在的供暖面积已达到城市面积80%以上,并且还在扩大。与北京不同,该地供暖使用的是生物燃料垃圾焚烧和污物处理产生的热量,因此不会再对环境造成额外压力。
克里斯蒂娜介绍,为了减少机动车排放,斯德哥尔摩于2007年开始正式征收拥堵费,实施该政策后,城市在工作日的交通量下降了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14%。她提到,试行征收拥堵费时,遭到不少人反对,随后政府加强与民众沟通,这一政策也得到了理解,由市民投票通过。
除征收拥堵费外,该城市公共汽车多使用乙醇和生物燃料。政府在城区建立多个充电站,鼓励民众购买混合动力车。同时,政府通过征收排污费、排污权交易、押金制度等手段,引导企业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军玲表示,为改善空气质量,北京自3月1日起正式实施《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其中提出压减燃煤、控车减油、工业减排、清洁降尘、与周边城市联防联控等多项措施。对此,北京亟需解决多项技术,如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节能技术、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技术等。她希望能与瑞典政府和环保企业加强合作,学习改善空气质量的最新技术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