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末,施凯文在接受36氪 WISE Talk 采访时表示基于国内音乐行业的现状,自己的下一个产品不会在音乐领域。简单来说,Blink 是一款以 Video Message 为主的熟人 IM 类产品,跟很多新兴聊天工具想要抢陌陌留下的陌生人社交地盘不同,Blink 瞄准的是已经非常成熟且在国内由微信主导的 IM 市场,用施凯文自己的话说是:“我们想切一块微信的蛋糕。”
Blink 开发时间仅一个月,已于今年 5 月底获得创新工场接近 1000 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团队目前 7 人,3 人来自 Jing.fm 团队。
Instagram 及 Facebook,甚至很多只要能够留下印记的社交类产品,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虚荣工具”,它们记录的时刻,都是经过修饰、反复琢磨过的。而新兴的 Slingshot、Snapchat 等阅后即焚式的火热,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从“端着”到“活着”的转变。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属性,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产品的基本属性了,而目前大部分的产品都在强调阅后即焚对用户的隐私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强调“阅后即焚”属性将我们从“端着活着”转变成“轻量化的活着”的状态,而后者,在我看来才是 Snapchat 、也是阅后即焚真正能够大热的本质原因。
“我们在做 blink 时就看过这篇文章,它跟 Blink 的理念非常契合,我们希望 Blink 能把从“端着”到“活着”做到极致,将日常生活里大片碎片化、轻量级、无压力的信息交流时间放大,把琐碎生活中的垃圾碎片化信息搬到线上来。” 施凯文说。
Blink 目前在内测期间,预计将在下周全平台上线,这里暂不展开细说。施凯文在聊天中提到一点很有意思,他说 IM 的一直在往场景化和速度两个方向演进,从写信、文字、彩信、到更快发送的语音及视频直接聊天,去掉工作属性的交流,用户对速度和场景化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这两方面,Blink 相较以速度著称的 TapTalk,它的优势在于它给了用户简单编辑信息的时间,一来用户可添加语音 / 涂鸦等有趣的内容,二来可以降低因最求高效而引发的高误操作率;相较 Slingshot,Blink 更强调场景化,你可以基于同一个照片 / 视频,来同联系人展开讨论,不会有 Slingshot 使用时一来一回始终在追下一个场景的压迫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