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许多医疗器械采购花费的是公共财政,一些医院根本不考虑性价比,只购买价格最高的进口产品。业内人士透露,进口产品回扣高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不少跨国公司还以出国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为名让医院负责人免费旅游,以便于在采购价格上获得利益,这也挤占了国产产品的市场空间。
“全程垄断”埋下多重隐患
进口医疗器械在占据市场绝对垄断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一条龙”式的售后服务战略。这种现象日渐加剧,我国面临将医疗市场拱手他人、打破技术垄断难度增加,以及国家机密信息轻易流失三重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巨大的市场收益正在流失。
2012年,我国医疗设备市场需求持续保持增长,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生产总值稳步上升。1~9月份,我国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03亿元,同比增长19.5%。
医疗诊治技术的提升,刺激着生产厂商不断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高性能、数字化等高端医疗设备的出现,也在进一步提高着医疗器械的市场销售额。
其次,由于无力打破技术垄断,从产品的购买、维修到更新就像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进口厂商提供的全部为“高价服务”。
“一台日本产核磁设备的购买费为1400多万元,每年还要续签80万元的维保协议书。如果不签也可以,设备一旦坏掉,维修费更贵。一个几十块钱的零件,他可以要价几千块钱。”一家医院院长说,这些高费用最后还是落到了患者头上,加剧了“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这些进口医疗器械全部采用软件和电脑操作,想要获取我国人群的发病趋势、疾病演变等相关信息简单至极,极易给国家机密的流失留下漏洞。
“很多医院都远远没有这方面的保护意识。”山西省药监局一位工作人员说,“使用是医院的自主行为,这一环节没有监管,想进口就进口,信息流失之路敞开,根本就没设闸门。”
医疗机构应分类使用医疗器械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疗器械的扶持力度,但优质国产产品却难以进入医疗机构,形成“研发上加油、市场上刹车”的怪圈,打击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而进口医疗器械已然形成垄断,对我国医疗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也给国内打破技术垄断、疾病信息等管理带来艰巨挑战。
业内人士呼吁,国家亟须从三方面调整政策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一是对各级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加以分类使用。
“有些县级医院的C T配备甚至超过了省级医院,买多少钱的设备,医院自己说了就算,实际利用率并不高。”业内人士称,卫生主管部门应按医疗机构级别,推荐使用适宜的高、中、低不同档别医疗器械:最高端的医疗器械可以达到严格控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维持生命的目的;中端医疗器械次之,低端产品则属于常规使用,具备安全性、有效性。
二是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和医保报销比例。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国产和进口医疗器械的检查报销比例一样,影响了医院使用国产产品的积极性。李小平建议,可在医保报销比例方面,适当提高国产医疗器械检查报销比例,对临床上并不迫切需要的进口产品降低检查报销比例。
三是投入科研经费,扶持国产优势产品。由于不能够保证带来实际效益,很多企业不再设立研发部门,只从事仿制、基本生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规划、引导:对我国医疗器械的优劣态势加以梳理,对既有的优势产品采取减税、补贴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