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自信,而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文明的复兴则需要追根寻宗、正本清源。甘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这正是中华文明复兴所必不可少的战略内容。
历史机遇激活文化品格,甘肃发展亟须顺势而为。所顺之势,有欧亚大格局变动之势,有西部大开发之势,有中华文明复兴之势。顺三者之势,集全省之力,振上下之气,甘肃一定能够开辟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双向多面大开放的文化格局
纵观甘肃文化历史,成于开放,衰自保守。现如今,必须借鉴历史,汲取教训,摒弃保守,再图开放。我们认为,新时期,以双向多面大开放为先导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格局,将成为甘肃文化复兴的关键。
“双向”指的是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同时进行,互相促进。所谓向东开放,指的是要向中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开放,要向环太平洋的发达地区开放。所谓向西开放,指的是要向中国的西北地区开放,要向欧亚大陆腹地开放。向东开放,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向西开放,主要是融合和输出。对于甘肃的开放而言,学习和融合要互相促进,借鉴和输出要互相促进,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也要互相促进。只有这样,甘肃的开放品格才能激活,甘肃的文化发展才会有广阔空间。
“多面”指的是经济文化以及各个地区的开放同时进行,互为依托。经济开放,关键在于吸引投资,增加贸易。文化开放,关键在于学习先进,融合互通。地区开放,关键在于发挥特色,区域平衡。经济开放和文化开放互为促进,经济文化开放融于地区开放之中,地区开放应在向东向西开放中各有侧重。甘肃的开放,甘肃文化的发展才能既有基础,又有提升;才能既各具特色,又能共同进步。
以双向多面大开放为先导的文化发展战略,必须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做保证。当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上下合作,建设文化新区,是甘肃文化发展的三大方向。
促进解放思想、树立发展自信心,是为“甘陇之魂”。解放思想,就是要摒弃保守思维,重拾历史辉煌,再塑开放品格,树立发展自信心,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灵魂。解放思想,要在全社会对甘肃文化通道的光辉历史进行宣传和教育,激发全省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的历史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和发展自信心。要将甘肃文化面向古今中西寻找结合点,面向大众化建立生长点,从单向度的自省转向全方位的自觉,确立甘肃文化在西部、中华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意义。
推动上下合作,创造发展新模式,是为“甘陇之气”。上下合作,就是要摒弃行政主导的文化发展模式,发挥民间自主性,激发市场创造力,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大平台。首先,文化发展要以行政体制改革为支撑,通过文化管理职能转变推动文化发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敢于自我革新,实现由单纯管理向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转变。其次,文化发展要走好群众路线,要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发挥民间自主性。通过发挥群众力量,把甘肃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最终受益人。最后,文化发展还要积极支持文化企业,激发市场创造力。要把民间资本激发出来,把外部资本引入进来,利用资本和市场积极壮大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新区,激活发展内动力,是为“甘陇之基”。文化新区,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激活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甘肃已确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整体布局,正在积极实施“1313”工程,这对甘肃的文化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对建设创新区和实施“1313”工程而言,至少要处理好两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三大文化区之间的关系,确立好各自的发展重点。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应该成为向西开放,进入新疆,开发欧亚大陆腹地的基地;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应该成为向东开放,吸引东部资本和技术,输出华夏始祖文化的基地;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应该成为连接二者、指挥二者的心脏和大脑。其次,要处理好文化新区建设和经济新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河西、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兰州中心城市圈建设是未来甘肃经济发展的3个重点,经济建设的3个重点和文化新区的3个区域,二者要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应成为甘肃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共同指导原则。
甘陇有魂、有气、有基,则可重启地理、历史、文化的新棋局。甘肃文化复兴的希望和机遇,蕴藏于世界大势和文明格局的大转型,蕴藏于文化激荡与文明融合的中国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