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到2016年中国城市数量到达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现已到达57.4%,比2012年底提高4.8个百分点。
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2012年增长9489元,年均实际添加6.5%。
2016年底,全国建制镇数量到达20883个,比2012年底添加1002个。在地级以上城市中,按2015年底市辖区户籍人口区分,100-300万人口规划的城市数量增长迅速,到达121个,比2012年添加15个;300-500万人口规划的城市13个,添加4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添加1个。
201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73.3万平方公里,比2012年添加11.6%。其间,建成区面积40941平方公里,添加13.3%。
2015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0%的人口,发明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添加和参加世界经济合作与竞赛的主要平台。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2708亿元,比2012年增加3508亿元,年均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187526亿元,增加28520亿元,年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8124亿元,增加68949亿元,年均增长12.7%,所占比重由48.6%上升到53.3%,提高了4.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市场的主体。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55.0万人、5290万人和5499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2.1万人、908万人和1004万人,年均分别增长1.3%、6.5%和6.9%。
中国城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428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10.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54亿元,比2012年增长22.9%。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城市财力明显增强,用于民生的支出迅速增加。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公共财政收入49671亿元,比2012年增长43.8%;公共财政支出66851亿元,增长49.7%。
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6486亿元,比2012年增长49.9%,年均增长14.4%;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71376亿元,增长36.0%,年均增长10.8%。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进出口总额(全市,包括市辖县,下同)39049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540亿美元,年均增长0.5%。其中,进口额16691亿美元,出口额22358亿美元。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378亿元,比2012年增长45.7%,年均增长13.3%。
轨道交通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截至2015年末,有28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含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市域快轨、磁悬浮)线路,长度达3730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67.3%。
城市居民生活进一步得到保障。各级政府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城市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02亿元,比2012年增长51.4%。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2015年,地级以上城市住房保障支出2222亿元,比2012年增长41.9%。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失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8634万人、34995万人和11782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38.2%、37.8%和19.1%。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效惠及困难群众。2015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55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了208万人,下降24.1%。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社区服务设施191392个,增加56876个,增长42.3%;社会福利院床位154万张,增加32.1万张,增长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