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焦点。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技术,作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手段,正深刻改变着行业格局。这一技术对燃煤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呈现出多面性,既蕴含着积极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同时,如何在保证超低排放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以及不同类型机组在这一过程中的差异与成本投入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超低排放对运行效率的积极影响
优化燃烧过程:为契合超低排放要求,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技术在行业内广泛普及。其通过精心调整燃烧器结构,科学实施空气分级策略,让燃料与空气混合更为充分、均匀,从而使燃烧过程无限趋近理想状态。例如,华能玉环电厂对 6 台 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进行低氮燃烧改造,重新设计燃烧器喷口布局,合理分配一次风和二次风比例。改造后,燃烧效率大幅提升,飞灰含碳量显著降低,机组整体运行效率提高了约 2%,同时氮氧化物初始排放浓度降低了 30% 以上 ,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提升了发电效率。
减少设备损耗:超低排放技术所涵盖的除尘、脱硫、脱硝等关键环节,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设备的腐蚀与磨损。浙能嘉兴发电厂采用石灰石 - 石膏湿法脱硫技术,通过优化吸收塔内部结构,提高脱硫剂利用率,将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从改造前的 1500mg/m³ 降低至 35mg/m³ 以下。设备的腐蚀情况得到极大改善,尾部受热面的维护周期从半年延长至一年半,降低了检修成本,保障设备稳定运行,间接提升了运行效率。
提升传热效果:低低温电除尘技术是超低排放技术中的一大亮点。该技术在降低烟气温度,优化粉尘比电阻以提升电除尘效率的同时,还增大了后续受热面的传热温差,显著强化了传热效果。山东黄岛发电厂在 #5、#6 机组上应用低低温电除尘技术,通过在电除尘器前增设烟气冷却器,将烟气温度从 130℃降至 90℃左右。不仅粉尘排放浓度从 50mg/m³ 降至 5mg/m³ 以下,而且由于烟温降低,后续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的传热温差增大,机组热效率提高了约 0.7%,发电煤耗明显下降。
超低排放对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系统阻力增加:为满足愈发严格的超低排放标准,电厂需增设或改进一系列环保设备,如湿式电除尘器、脱硝装置备用层等。然而,这些设备的增加致使烟气流通路径变长且更为复杂,系统阻力显著增加。以湿式电除尘器为例,烟气通过时,因其内部结构复杂,阻力可能增加 1000 - 2000Pa。某内陆电厂在原有脱硫除尘系统后增设湿式电除尘器,引风机电流从改造前的 300A 上升至 400A,耗电量大幅增加。为维持机组出力,不得不降低部分运行参数,导致机组净输出功率降低,运行效率下降了约 1.5%。
热量损失增加:部分超低排放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额外热量损失。以湿法脱硫为例,大量水蒸气随净烟气排出,带走可观热量。广东某电厂采用常规湿法脱硫工艺,烟气温度从 120℃左右降至 55℃,经测算,因这部分热量损失,机组热效率降低了约 1.3%。为弥补热损失,需额外消耗燃料,增加了发电成本。
设备维护与运行成本提高:超低排放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对技术水平要求颇高,且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某沿海电厂的 SCR 脱硝装置采用了新型高效催化剂,虽然脱硝效率可达 90% 以上,但催化剂对烟气中的砷、碱金属等杂质较为敏感。运行一段时间后,因煤质波动,催化剂出现中毒现象,氨逃逸率升高,不仅影响脱硝效果,还导致空预器堵塞。为恢复系统正常运行,不得不停机进行催化剂再生和空预器清洗,停机时间长达 10 天,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同时机组可用率和运行效率大幅下降。
保证超低排放同时提高运行效率的方法
优化系统集成与控制:借助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对燃煤机组的燃烧、脱硫、脱硝、除尘等各个环节进行协同优化。大唐托克托电厂通过引入智能管控平台,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煤质、负荷、各设备运行参数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动态调整燃烧器的燃料供给、脱硫塔的浆液循环量、脱硝系统的喷氨量等。实现了各环节的高效协同,在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的同时,机组运行效率提升了约 1.8%,厂用电率降低了 0.5 个百分点。
余热回收利用:针对湿法脱硫等工艺导致的热量损失问题,可采用余热回收技术。江苏某电厂在脱硫塔出口烟道安装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将烟气中的废热传递给锅炉补给水,使补给水温度升高 15℃。经核算,机组热效率提高了约 0.8%,每年可节约标煤数千吨,有效降低了能耗和运营成本。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在环保设备的选型与升级过程中,优先选用高效节能型产品。浙江某电厂将原有的普通引风机更换为高效动叶可调轴流式引风机,新风机采用先进的叶轮设计和高效电机,在满足烟气输送需求的同时,耗电量降低了约 20%。并且,通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采用新型密封材料和耐磨部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时间,保障了机组的稳定高效运行。
不同类型机组在超低排放影响及设备改进成本上的差异
机组容量差异:大型机组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时,由于其处理烟气量大,设备规模相应较大,在设备改进方面的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但大型机组通常配备更先进的技术和控制系统,在优化燃烧和余热回收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改造后运行效率提升幅度可能相对较大。例如,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 100 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超低排放改造中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通过采用深度空气分级燃烧、高效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等技术,实现了污染物的超低排放,同时通过优化运行和余热回收,机组运行效率提升了约 3.5%。与之相比,小型机组虽然设备改进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技术和资金限制,在提升运行效率方面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且其系统相对简单,改造后效率提升的空间有限。如某 5 万千瓦的小型热电联产机组,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因受限于自身技术和资金,运行效率仅提升了约 0.6%。
机组类型差异:对于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其运行参数高,对设备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要求更高。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时,需要采用更高端的材料和技术,设备改进成本高昂。但这类机组在实现超低排放后,通过优化运行和余热利用等措施,其运行效率提升的效果也更为显著。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的超超临界机组,在改造中采用了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用于脱硫塔和烟道,同时对脱硝系统进行了深度优化。虽然改造投资巨大,但改造后通过优化运行和余热利用,机组运行效率提升了约 4%。亚临界机组在改造成本和效率提升幅度上相对较为适中。此外,循环流化床机组由于其燃烧方式特点,在脱硫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设备改进成本相对较低,但在脱硝和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方面,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手段,与煤粉炉机组存在明显差异。某循环流化床机组在脱硝改造时,采用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联合脱硝技术,经过多次调试和优化,才达到了较好的脱硝效果和运行效率提升。
综上所述,超低排放对燃煤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利弊共存。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在保证超低排放的同时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可行性。同时,不同类型机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在超低排放对运行效率的影响方面,还是在设备改进成本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燃煤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在环境保护与能源高效利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如需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作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