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垃圾焚烧在国内的优先发展地位,并规划全国新增21.75万吨/日新产能,而即使完成“十二五”目标,国内垃圾焚烧依然仅消化了不到40%的垃圾,“十三五”期间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能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垃圾处理并变废为宝,是制定相关政策的关键。
为引导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入选,在所有34项技术中位居第三,预计未来投入将达260亿元。垃圾焚烧发电作为环保项目,具有投入大、收益慢、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很多地方为了吸引企业参建项目,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
垃圾发电项目的收入主要是靠垃圾处理费和上网售电。以泰达环保为例,双港电厂每年处理垃圾40万吨,每吨处理费145元,一年的收益是5800万元,上网发电每年约1.2亿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0.65元的售价,一年约7000万元,综合收入约1.3亿元。
另外,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用地也由政府提供。相关优惠措施的执行,都为垃圾发电项目落地打开方便之门。从未来的垃圾处理来看,焚烧发电肯定是最佳选择,我国以后要普遍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国家除了从低碳应用角度要给予优惠政策外,还要用垃圾处理费来加以解决。目前垃圾发电运营商以BOT(建设 --经营--转让)模式运营为主并受到政府保护,以补贴、上网电价和税收优惠为核心收入来源。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赢利来源主要包括垃圾处理费用、上网电价收入等,企业毛利率较高。
作为生物质能源, 以焚烧秸秆、垃圾等为原料发电是新的发展趋势,很多地方也都在做,但规模都不大。现在制约这些项目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原材料、技术、资金等都是问题。由于城市垃圾具有多样性,所以技术上需要提升,以减少二次污染。垃圾气化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外有的地方也在研究探索,如果能将垃圾通过气化处置后 再进行焚烧发电,在环保性、经济性等方面也有发展空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激增势必导致垃圾围城愈演愈烈。相对填埋等技术,垃圾经焚烧后不仅可大幅降低体积,从中获得电力能源,避免填埋等处理方式对地下水和土壤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更可解决我国各级城市人均面积和耕地面积紧张的难题。因而垃圾焚烧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最有效的垃圾处理手段,政策上也给予了高度支持,中期来看,相关上市公司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基本面来看,从2008年的70余家电厂 到2014年的180座左右,到2015年,全国各类投产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望超过 300座,日焚烧能力达到30万吨。未来中国需要出现垃圾焚烧行业的“样板间”,具体表现为:1.高标准:焚烧尾气中二噁英、SOx、NOx和烟尘的排放 标准分别比欧盟2000标准严格10倍、5倍、4倍和2倍;2.高效率:采用SCR低温催化脱硝系统,相较高温催化剂的能耗减少50%以上,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汽轮机排气采取自然通风冷却塔冷却,相较强制通风冷却塔的能量消耗降低90%以上;3.高产能:采用智能焚烧控制系统,优化炉膛和锅炉设计,提高蒸汽参数,使用大型焚烧设备,可使吨垃圾焚烧发电量提升10%。相关市场调研报告请查阅灵核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报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