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栽培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由于实现了土壤控温保墒,在干旱地区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现已成为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但专家提醒,目前暴露出来的地膜污染问题应引起各界重视,亟须制定更严格的国标加以解决。
甘肃省白银市农科院农技专家李风华日前表示:“农业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所有监测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残膜。”据甘肃农业环保部门的统计,2012年该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220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到13万吨,有三成左右地膜无法回收而残留在土地中。
调查发现,难回收的地膜主要是厚度在0.008mm及以下的所谓超薄地膜。这种地膜延展性差,老化快,有的甚至不到收获季就会破损。大点的残膜可以用钉刺耙、铁叉等工具清理,太薄太小的就只能手工捡拾。在不少地方,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根本无法回收。
兰州宏达薄膜厂主管生产和销售的副厂长蒙丽指出:“地膜是按重量销售的,在同等覆盖面积下,地膜越薄,使用成本越低,这就让超薄地膜在农资市场走俏。根据1992年制定的现行国家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地膜厚度最低标准为0.008mm,加之标准中允许的偏差值,厚度在0.005mm甚至0.004mm的地膜也能合格流通。”
要保证农民不使用超薄地膜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提高厚度国标,让超薄地膜彻底退出市场。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典宏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考虑参照国外地膜标准,研究修订国家地膜厚度标准:“将现有国标中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厚度的最低标准提高到0.015mm为宜。”
此外,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再生塑料地膜在市场上销售,废旧回收塑料制造出来的地膜多为小厂产品。这类产品由于价格便宜,在农村拥有很大的市场,但其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易破损,寿命很短,回收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环境负担。为此,徐典宏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让再生塑料薄膜退出市场。
“塑料地膜的环保性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很大,因而追求地膜的绿色化也应该成为农膜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石油高级技术专家朱博超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研发的可降解环保型塑料薄膜新品种已涵盖光降解、光生物降解、光氧生物降解、高淀粉含量型生物降解、高碳酸钙填充型光氧降解、全生物降解等几大类,为改善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水溶性薄膜作为一种新颖的绿色材料,具有降解彻底、使用安全方便等环保特性,因此已受到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
据了解,随着新型抗旱技术的创新和大面积推广,目前甘肃省在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加强监管等方面积极实践,加大了废旧农膜污染的治理力度,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初见成效。例如,该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除可享受省里制定的扶持政策外,在企业用地、用电、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也得到了重点支持。各相关企业通过自行或发展协议收购大户、收购经济人、流动废品收购商户(商贩)等形式,在乡镇、村社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方便了农户交售废膜,有效连接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企业回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鉴于这些成功经验,蒙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像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一样,在政策方面给予绿色农膜产品大力扶持,在企业用地、用电、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以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做好环保型农膜的推广,引导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升级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我国农膜行业的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