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业老板,一提战略就是“超越XX”、“打败XX”、“N年内做到行业第一”等口号。这是目标,不是战略,本质上仍旧属于一种同质化的竞争。战略体现出来的,是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不同,以及根据这个不同所衍生出的独特策略。简单来说,我们要做的是自己,看的是市场与客户。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如何取长补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有自己的DNA,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个优势。
对于企业的短板,我们通过寻求战略合作的方式,取他人的长来补自己的短。
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战略合作伙伴,他们各自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跟他们的合作,使施耐德在行业上、市场上和对客户的服务上做得更好。
节奏
缺少战略,企业会变得弱小;但企业的死亡,一定是死在节奏上。
所谓的节奏,是指“以我为主”,始终把握着公司在市场上的位置和方向,不被其它东西干扰。《选择卓越》中说:“你是否成功,取决于你的选择。而选择的关键,就在于节奏。”
譬之于人体,就是你的消化能力。你是否健康,取决于你吃什么东西,而吃什么东西的关键,就在你是否能消化成营养。市场高潮期不贪吃冒进,低潮期不固步自封,不随波逐流,这才能真正做到“以我为主”。
西南航空就是保持节奏的典范。它的经营策略非常稳健,避开与其它航空业者的竞争,选择与地面运输业竞争,坚决不买大型客机、不飞国际航线、不与其它航空公司联营,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行事。它一方面要求自己每年都实现盈利,即使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时,同时强调在景气时期保持克制,避免扩张过快,损及公司的盈利和文化。
在9·11后航空业面临长期困难的大背景下,西南航空还是创下了连续30年盈利的不俗业绩。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百年老店会始终以自己为主,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既定策略,顺境不骄纵“守”得住,逆境竭力坚持不妥协,保持稳定的节奏。
今年3月20日,某太阳能电力公司宣布破产,这代表了光伏业的低迷。为什么一个在2006-2011年收入由44.9亿元飙升到202亿元的明星企业,会发生这样的事?
因为它失去了自己的节奏,不顾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实力开始冒进,多头出击。比如其在2007年投入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结果后来发现没有竞争力;再比如未能准确预测到光伏行业隐藏的危机,利润率破零,造成发电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局面。这是一个典型的拼命变大结果未能变强的企业失败案例。
人才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一个企业的生命却可以无限。只有不断有新人加入,企业才能够永葆青春。公司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公司文化,建立人才管理机制,通过人才本土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一系列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内部人才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人才梯队,吸引并留住人才,这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所以,如何才能够吸引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长寿的关键秘诀。
识别人才,一般是通过三个方面:Head\GUT\Heart,译成中文就是头脑、胆略和心胸。用头脑去制订策略,用胆略去推进实行,用心胸去网罗足够多的人才为己所用,尤其最后一点特别重要。
在人才培养上,施耐德有一个3E理论,即education(培训)-从课堂学、Exposure(展示)-跟别人学和Experience(经验)-从做中学。我们认为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培训的效果只占10%,指导和展示占20%,而最大的成长机会(70%)来自让员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所以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一个实战的舞台。
留住人才,企业必须善于吸纳与你不同的人,要能容忍和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包容,所以才会开放;正因为开放,所以才会信任。施耐德电气敢于进入中国,敢于任用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中国人在关键位置,敢于让施耐德电气成为本土化最成功的外企之一,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在施耐德进入德力西以后,有一次采访,我把胡成中(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拉到身边。他说他是来做陪衬的,我说不是,老胡你才是真正的主角。你的包容和心胸,让我们两家企业的磨合变得无比顺畅,成为外企民企合作的典范,值得所有企业老板去学习。
以上三点,就是我所理解的企业养生之道。
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种种要素互相影响牵制。我们应该审慎、细致地关注企业状况,就像是一位医生,遵循一个特定的检验体系,定期为病人检查身体,并针对隐患或明症进行预防与治疗。惟有如此,才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