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核心人物 > 核心人物资讯 >
芬陀莲子:不依不饶,给心灵一个交代
  那一年,她似乎到达了目的地。她出了诗集和书;在文艺圈有了名气;体验过轰动的爱情;也历经过华丽的冒险——她本以为会欣喜,却感觉到疲惫。
 
  她感觉糟透了。在外部最丰盛的岁月,她遭遇了深处最严重的虚无。
 
  他的死讯,更如同一纸宣判。将她曾经累积的经验,予以最为决绝的清算。她也死了。那一年,她才25岁。
 
  3年后,她活了,带着新作《宁静的盛宴》《活着走着爱着》,(2006年)这些死亡浇灌的花朵,芬芳刻骨,那一年她成了文坛中的传奇。然而这只是开始,当花朵谢去,结出了新的果实《色城》、《我的男性之花》(2012年)。
 
  出了那么多书,她说,她只书写生命。真诚而直接,带着伤痕和疗愈。
 

  正式更名芬陀莲子
 
  她说她曾是莲子,现在正式更名为芬陀莲子。以前的莲子,只为自己绽放,加上“芬陀”(佛陀手中),是希望为付出承载意义——她希望能为更多的人开放。如今她不仅用生命写作,还用生命去画画,用生命去教育和启迪。
 
  她刚刚在798举办过画展,也在杭州等城市进行了灵性讲座。所有这一切,都是尝试着和大家一起:给心灵一个交代。
 
  多年前,她曾用这些传奇去“诱惑”别人:和麦子(著名诗人)、余纯顺(中国首位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家,曾孤身徒步全中国)之间的爱恨情愁;在五千米高原上策马与放歌;三年时间的剃发修行;还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然而今天,当提及这些,她变得相当审慎,她平和自己的语调,尽量不要蛊惑到别人。她不希望这些带血的呐喊和寻找,最终演变成一场华丽的表演。她更希望,别人看到这些故事的背后,在一个个孤独而疯狂的夜晚,她曾有过怎样的心灵淬炼,而这种淬炼,也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对自己的心灵,有一个交代。
 
 
黑暗源于心灵的饥渴
 
  CHINA.PSY 周涵:这次《色城》、《我的男性之花》签售的感觉如何?书本的反应怎么样?你听到的最喜欢的评价是什么?
 
  芬陀莲子:感觉不错。有的人觉得文字很美;有的人觉得满足了对藏族生活的好奇心;有人说引发了很多思考,还有的人说提供了一种灵性的道路……各种评价都有。所有的反应,我都喜欢,因为没有什么预设和期待。
 
  CHINA.PSY 周涵:这两本书的主题有相似性,都是对色相的察觉、了悟与破除的过程。用形象和故事,表达对执着与放下的体悟。写作的动机是什么?《色城》中“我”诱惑“琼子”时,提到“在祁连山的原始牧场上放羊、挤奶、写诗、劈柴;在五千米高原上策马驰骋;在沙漠深处有20多个抒情诗人为我唱歌”这些经历,都是你亲历的吗?
 
  芬陀莲子: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十年前写的,那时只想作为自己一段历程记录。也曾经发给出版社朋友,他说文字太美了,内容也太超前,不敢出。经过这几年,时机成熟,又遇到合适的编辑,就两本一起出了。当时写这两本书也是因为心里很焦灼很痛苦,想将自我的探索呈现出来。
  90年代后,人们似乎面临一个重大的精神缺口,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缺乏一种能让人看清前方道路的智慧和能力。人们内心力量又很薄弱,于是急于寻找依靠。什么气功、瑜伽、宗教,但对它们都不太了解。一旦不了解,就会要么盲从,要么排斥。
  在“色城”之旅前,我进行了大量宗教阅读,接触了很多佛教徒,听了很多教法,当时就想通过这些认识和体验,启动一些智慧功能,使人们通过阅读,能了解到“色”就是表象;通过“色城”能穿越表象,认识心的本质。 书中提到的故事和经历,都是我的亲身体验。
 
  CHINA.PSY 周涵:如果是十年前,确实太超前了,灵性的大众化传播,好像是近年来的事?
 
  芬陀莲子:所以当时没有出版。人们也说,21世纪是灵性的世纪,现在大家就比较能接受。
 
  CHINA.PSY 周涵:这些经历听上去确实很传奇,很不可思议。我想这也许是吸引读者们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满足了内在的冒险与流浪的愿望。但我想抛开这些美好的词语“在文明与野性、世俗与灵性之间诗意地行走”,这其中的艰难,恐怕没有那么“诗意”吧?其中一定历经了迷茫、挣扎与苦痛,能和我们一起分享吗,其中遭遇过的,最黑暗的部分是什么?
 
  芬陀莲子:最黑暗部分,应该是25岁那年吧。那时就感觉生活没意思透了,情绪沉到谷底。其实从外面看起来还不错,诗集出了,在文艺圈也有点名气,爱情也体验过了,还去过不少地方,有些“流浪”的资本和经历,但就是觉得:曾经热烈追求的,也不过如此,内心深处还是有种饥渴感。
  对,饥渴,心灵饥渴。我曾经一直有这种感觉。感觉从周围环境里吸收不到养分,所以才需要不停寻找。这种养分,不是物质方面的,是一种精神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怀与爱。
  开始时以为文艺圈的认可能喂饱我,后来得到了,还出了书和诗集,但我仍觉得饥渴;以为爱情能喂饱我,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想到不但无法满足还弄得满身是伤;以为到处流浪体验人生,这样的方式能喂饱我,后来证明,等待我的同样是无法满足的饥渴。
  在体尝过后,依然感觉到饥渴,这令人绝望。当时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值得追求的东西。

分享到:0  时间:2013-09-23 来源:灵核网整理(www.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