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交流,是件很愉快的事,因为你知道,不管你想谈什么,他都不会敷衍,更不会拒绝。谈起专业,如果不加控制,他就像一口温泉,突突往外奔涌,甚至饱含氤氲之气;谈到个人经历,虽然有些不习惯,但他还是如实“交代”了——看上去有些不好意思。
谈起咨询师的第三重境界,他的眼光有些迷离,仿若置身其中。确实,最好的咨询,是一场相遇。咨者访者相互渗透,彼此联接。而最好的谈话,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那瞬间,我发现了惊人的一幕:我坐着,左手和右手轻叠成圆圈,放在身上。而他的左手和右手,竟然也使用同样的姿势!
不管做什么,都是做自己
CHINA.PSY:在精神卫生中心做了十几年的“专家”,现在成为林紫心理机构的首席执行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告别舒适地带,需要勇气,是什么动力使您做出这一选择?
薛伟:我和林紫也曾谈到过这问题,做得好好的,突然来这里会有什么影响?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对成为所谓的“专家”,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是对专业的探索,更有兴趣。
在精神卫生中心,也许从形式上我更像“专家”,因为不管是不是,只要在那儿就是了。但从内心讲,我从那里已无法获取更大的养份。我觉得自己缺少一些东西,缺少一些“地气”。
以前就像呆在象牙塔,做做研究,看看文献,虽然也接个案,但自己会笼罩在专家的身份下,越来越看不见自己。原来的专家,只是社会符号,我不希望自己越来越被这种符号遮盖。
CHINA.PSY:我们确实很容易被身份限制,但您告别了“专家”,现在进入这所机构,其实又同样面临身份问题?
薛伟:其实我不太在意身份本身。我会在意不同身份下的不同体验。现在作为管理者,会给我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体验,这些体验,既有专业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从内在经历来说,这其实是成长路径的延伸。
做管理和做咨询,从形式上看可能不一样,但在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从其内在历程上,我并没感觉到是断裂,而是沿袭和补充,比如做管理对我的专业成长就很有帮助。面对个案时,我会感觉比原来更自在,因为不需要太多专业身份的感觉,原来机构中存在的角色感,也少了很多。
CHINA.PSY:您提到管理者和咨询师二者的同一性,具体来说指的是?
薛伟:因为你都在做自己。不管是咨询还是管理,本质上都是做自己。如果自己是一致的,不管做什么都比较一致,并不会因为角色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HINA.PSY:那么对您来说,这是什么样的一致性,比如说风格上?
薛伟:应该是真诚、直接吧,这是我比较明显的风格。无论做咨询或者做管理,我不喜欢绕弯子,喜欢直接和真诚的方式。
CHINA.PSY:说到身份问题,其实您还有重身份,是督导。比如说,管理会有目标取向,而督导又要求不以目标为取向,这之间是否有冲突或焦虑?
薛伟:这取决于你在管理上的目标是什么。对于我来说,这是一致的。比如说督导看起来不那么目标取向,因为它旨在帮助他人(咨询师)的成长。做管理的目标,其实也在于此,帮助别人成长,大家共同成长。有人曾问松下集团创始人,您们机构生成什么东西?他的回答不是电器,而是“人才”。我觉得这很能说明我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