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8年1月9日据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万获悉,在今年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当前国内社会对文化产业重要价值重现定位。
文化产业是可以推动社会整个经济转型及升级以及引领发展的产业,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产业不仅是数字创意产业,器正式定位应该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在演讲中这样谈到。
李向民
回到文化产业的具体功能,包括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开拓市场的需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等,但事实上,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还需要新一轮改革推动,与此同时,需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很多文化产品还未真正“走出去”。如何让文化走出去,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对待。
对此,李向民现场提出了这样几个想法:
第一,进一步推动“文化+”,通过推动“文化+”来重振实体经济。具体来说:首先,讲好品牌故事,“我们过去老觉得自己的品牌是做广告,但是现在看来国际上重要的品牌基本上都是有品牌故事来支撑,同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如何通过商标、形象、代言人,包括企业部署来打造品牌的形象,这是通过文化产业可以解决的问题”;其次,以设计来引领创新,引领文化消费,“这要求我们认识到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购买的是其中包含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这也需要文化产业来给予支点”;再者,通过IP的转换,“通过文化当中的内容向非文化的产业领域进行转化来形成产业的文化化和产品文化化,这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
第二,进一步研究和创造新兴市场,研究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来说:首先,不同的收入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因此要研究需求变化背后的规律,进而提升产品品牌;其次,进一步创造新型文化业态,拓展市场空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产业通过APP的方式付诸在移动终端上,这些将导致整个产业环境,包括零售业态和生产方式都发生革命性变化;再者,推动文化技术的创新,“我觉得文化的业态不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由科学技术决定的,我们在注重内容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业态创新,这就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问题”。
最后,李向民提到,我们要推动国家制定新的创新平台,通过形成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文化技术来引领技术突破,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