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刚刚结束东亚之行回到北京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提出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原国家物价局局长李培初告诉记者,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我国政府定价领域仍然偏多,需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这有利于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形成市场价格,继而使得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统筹考虑 稳步推进/
“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李克强在15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坦言,目前在价格方面,的确仍存在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不过,农产品、资源能源、交通等领域仍未做到完全的市场定价,扭曲的价格又传导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能源为例,由于过去资源能源采取无偿划拨的体制,导致其产权有偿获得、环境治理、生态补偿等成本,没有反映在终端价格上,使得目前的资源能源等价格相对偏低。也导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大幅度高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显得粗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随后,价格改革工作加快了步伐。今年的一号文件确定,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我国先后提出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并实行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决定完善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明确跨省跨区域交易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省内上网电价实行标杆电价制度。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充分考虑竞争条件和对市场、社会的影响,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受制于公众的承受能力和支付意愿,能源价格改革长期处于缓慢滞后的被动状态。我国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宽松,加上雾霾治理,使得能源价格改革的大环境改善,政府应该利用这个机会。
李克强说,价格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的重要制度建设。“价格改革事关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按照改革已积累的经验,根据社会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稳步推进。”
价格改革不等于涨价/
“价格改革等于涨价完全是百姓的误解。”国家物价局原局长李培初告诉记者,目前一些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价格扭曲,如果将链条拉长了看,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百姓。
上述常务会议上,医疗价格改革等相关方案引起参会者的广泛讨论。李克强强调,目前公立医院医事服务费价格确实太低,但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药价要下来,服务要上去,医保要保住。”李克强说,“各项改革要统筹协调推进,让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得到实惠。”他还强调,价格改革是为了切实形成一种由市场需求定价、“有升有降”的合理价格机制。市场定价实际上是给了消费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
李克强举了最近油价“八连跌”的例子。他说,“这说明由市场决定价格未必就是涨价。这里面,市场这个价格指导最敏感的信号充分发挥着作用。”
连跌的不仅是油价,在过去32个月里,我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负增长,采掘业、原材料、加工工业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告别了前几年高歌猛进的势头,保持在2%左右的低位。
李克强指出,当前CPI、PPI数据持续走低,国际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也在低位,正处于价格改革的“窗口期”。
李培初介绍,物价水平较低就意味着价格改革有更大的空间,目前价改的几个重点领域都处于工业生产环节,传导至居民消费的周期较长,而在通胀数据低时推进,相对更为稳妥。
价改信号释放对于缓解我国中上游企业困境也是一个利好消息。10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产品表现普遍偏弱,其中水泥产量同比再跌1.1%、有色金属同比增速由上月的8.2%放缓至4.8%。
财经评论员李文海告诉记者,一旦工业领域价格改革落到实处,相关上游工业品价格将更能体现市场需求,带动传导至中游和下游行业,企业盈利空间将会加大,扭转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现状。价格改革同时意味着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这也可以提高整个经济链条的运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