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风”席卷全球!这个领域,再获一个世界第一!企业纷纷出手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升世界第一,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2021年12月31日后并网的项目就不再享受国家补贴,即便如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国内众多企业对于海上风电依然热情不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2021年12月9日下午三点十八分,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国家电投江苏如东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88号风机成功并网。至此,国家电投江苏如东海上风电200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
2021年底,光在如东就有3个海上风电项目赶在12月份并网发电。2021年,如东年度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下同年并网单体项目数量最多、容量最大两项纪录。
尽管2021年12月31日之后并网的海上风电无法享受国家补贴,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下,众多企业对于海上风电新上项目依然热情不减。
实际上,根据2020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的数据,目前即便是在风电发展较好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海上风电即便按照每年8.30%的降本速度,也要到2023年以后才能真正实现与脱硫煤标杆电价进行竞争。然而一些省份的热度一直不减。
这些规划中的海上风电大基地,动辄上百万千瓦,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施工、运维和各种前期的费用,成为海上风电整体降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除此之外,风电机组大型化、产业链国产化,叠加产业成熟度和规模效应,都成为相关企业看好海上风电远期市场,争相布局的原因。
虽然海上风电“抢装潮”已经结束,但在江苏省南通经济开发区,一家电缆生产企业依然在满负荷生产。
总经理胡明介绍说,今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的生产重点是国际海上风电项目海缆,目前在手海缆订单接近10亿元人民币。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这家企业的研发攻关密切相关。他们研发出的新型海缆,同传输容量下,相对于传统铜芯铅套海缆,成本可下降约25%。同时,新材料的使用也使他们的产品能够应用到深海风电设备中。
与近海风电相比,深海远海风速更大,风力更加稳定,向深海远海发展是大势所趋。而远海深海风电资源储备量我国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江苏如东的一家风电主机生产企业,一台浮式风电机组样机已经成型,近期将运往广东湛江,它将被装载在浮体平台上,应用于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这将是我国首台面向深远海的飘浮式风电机组。
浮式风电技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早期样机阶段,成本较高,每千瓦约3到5万元。但是随着设计的改进、新材料的运用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再加上批量建设的规模效应,有望降至与固定风电技术持平。
进军深蓝,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海上风电成本,除此之外,对于风电整机设备商来说,运维环节的效率提升也是当下的重点。
2021年12月下旬,记者实地探访了上海电气临港基地一期、二期。上海申能临港一二期、绿能东海大桥二期项目经理李灯明告诉记者,传统的运维模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工,不间断地进行巡视巡检,但是现在通过风云智能监控系统,能监控风机的每个螺丝、每根线。在公司总部的一块屏幕,不仅显示着风机运行的实时数据,而且还能预测风机的健康度,防患于未然,否则,如果等出现故障时再停下风机,等待作业窗口期来进行维修,发电效益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商之一,上海电气在2020年就全面布局,从整机的设计到系统的创新,都加大了研发力度,迎接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到来。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整机商之一,上海电气在2020年就全面布局,从整机的设计到系统的创新,都加大了研发力度,迎接海上风电平价时代的到来。2020年的研发投入比2017年增长了两倍多,研发人员规模也增长了近3倍。
【半小时观察】 退补贴强市场 平价时代倒逼自强
我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并明确“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从起步的直接补贴,到政策引导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政府持续从顶层设计,为海上风电不断激活和扩展新的市场。
在“扶上马,送一程”之后,没有了国家补贴的海上风电行业也正在通过规模化发展、技术创新、降低建设运维成本等路径,积极降低发电成本,在倒逼产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在国际市场上吹起更为强劲有力的“中国风”。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