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的消息上周被公布出来,立马引起各方惊叹和热议。海关总署查处走私冻品货价超30亿元,包括冻鸡翅、冻牛肉等副产品10余万吨,甚至有超四十年的陈年“僵尸肉”。它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
根据已披露的陈年肉集散城市长沙为样本,涉事10万吨冻肉折合2亿斤,以餐馆最常见的青椒肉丝为例,每盘用冻肉250g,可做出2亿盘青椒肉丝。这意味着,722万人口的长沙以每天人均一盘的速度,需27天才能全部吃完。如果以散装鸡翅每个50g来算,可做出20亿个烤翅。700多万长沙市民每天吃一个鸡翅,需277天才能消耗完。
当然,消息也引起了质疑,有人指出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超过了冻肉本身价值,走私并不划算。
“僵尸肉”到底来自哪里?是否能检测出实际肉龄?带着这些疑问,新京报记者采访初步还原过期陈年冻肉的来源和流向,“僵尸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更令人担忧的是,“僵尸肉”还面临肉龄检测难,无法判断出实际存放年龄。
“对牛羊肉等冻品的保质期,国内规定一般是8个月到12个月左右,超期后不得解冻。但国际上其他国家保存时间要更长,普遍达2年。”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虽然各国对冷冻肉的保质期有详细规定,但冷库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并非全部严格执行标准。
事实上,陈年战略储备肉的身影在国际上也是屡次出现。2010年,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局在别尔哥罗德州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在冷战期间储备、冻龄超过30年的“战备肉”从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经乌克兰走私入俄,犯罪团伙从事此勾当已有数年时间。
在过期肉流向国际市场中,肉制品销量显著增加的中国首当其冲。其实,长沙海关破获的“僵尸肉”走私案也并非首次出现。去年10月,长沙市工商局曾检查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查获猪肚、凤爪、猪脚等动物产品25.3吨,大多数超过保质期24个月,部分进口冻肉没有入关证明,涉嫌走私。
多家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根据目前技术手段,一般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年龄。
国内现有的肉制品检测标准为GB2707-2005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T1723-2008鲜冻分割牛肉等卫生标准。其中,对肉制品检测集中在色泽、黏度、气味等感官指标,冻禽解冻失水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理工检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理事长南庆贤介绍,陈年冻肉在长期储藏中表面会出现发黄、发褐甚至氧化发黑,其肉质细胞中的营养早已流失,纤维质也发生变化。而“进口走私中储藏环境很难保证,车内一旦到达0以上的解冻条件,冻肉化开后会迅速滋生细菌导致腐败。这时候即便再次冷冻,肉质还是存在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针对“僵尸肉”,目前江西、广东、黑龙江、安徽、重庆等多省市食药监局已展开了专项整治,批发市场、大型仓储食品冻库、餐饮企业重点检查冻肉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超过保质期。
有食药监局要求,凡是销售进口冻肉产品的,一律要求经营和提供海关和出入部门出具的有效合格证明。对未提供相关证明的,一律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