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喷洒到作物或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光照、自然降解、雨林、高温挥发、微生物分解和植物代谢等作用,绝大部分已消失,但还会有微量的农药残留。残留农药对病、虫和杂草无效,但对直接或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人却会造成危害。随着农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农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一些药商为保产增收使用农药减少病虫害,这些行为不禁令人担心别因为农药残超标毁了中药。
台中药材检出农药残留
台湾消基会于2014年9月间,至台北市、新北市的中药行及参药行购买红枣、枸杞、仙楂、何首乌、党参、金银花等中药材,共计50件样品进行检验。结果在抽验的12件红枣中,有9件、高达75%不合格,甚至含有不得检出的杀菌剂。而金银花更夸张,4件检体全中镖,100%残留2到4种农药。另外,枸杞有3件、仙楂2件、党参3件均检出农药残留,同时还验出不得检出的杀菌剂“待克利”等,还有2件验出重金属镉的残留。
根据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1月6日公布市售中药材检验结果,50件抽测样品中,有21件、佔总数42%验出农药残留;另有2件验出重金属镉残留,长期进食会导致肾功能失调,影响钙质吸收,造成骨质疏松甚至变形。台湾卫生福利部中医药司科长陈聘琦表示,在有益于民众使用中药材频率很高的常见中药材中,目前有91种订定重金属、农药等异常物质监测标准。
中药行业出现信任危机
国际上某组织发布的《药中药: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所引起的所谓“中药农残”风波过去已一年多了,其后中药农残报道也有不少。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不禁让人担心中药行业就此出现信任危机。
农残超标恐怕与源头不无关系。以前,中药材尤其是传统药材的来源大多靠野外采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让人对其药效产生美好期待。如今,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已是大势所趋。
一些药农为了保产增收减少病虫害,大量使用各种农药,甚至是国家明令禁止应用于药材上的农药,导致农药过多残留,人为地降低了药材质量。“药材好,药才好”,一旦药材自身的质量与安全无法保证,恐怕再好的宣传都难以让消费者信服。
要解决中药农药残留应从整个体系建设入手,改变依赖化学生产方式,破解农药残留之困是基础工作之一。抓好中药材质量必须从根源入手。
最大限度控制农药残留
在农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控制农药残留,保证人畜安全、健康,已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残留呢?
行业专家表示,可以合理使用农药应根据中药材收获物的不同,根据农药的性质、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辩证地施用农药,力争以最少的用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对症用药,掌握用药的关键期与最有效的施药方法;2.注意用药的浓度与用量,掌握正确的施药量;3.改进农药性能,如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改善药液的展着性能;4.合理混用农药。
另外,安全使用农药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定也很重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中药材上,施用农药一定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
唯有从严把关药材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严禁剧毒农药使用,逐步实现有机种植,利用现代物流科技,做到药材的可追溯、能监管,“药材好,药才好”的目标才能实现,中药才能真正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