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复苏的背景下,市场形势日新月异,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为制造业带来巨大变革。
副省长许克振指出,智能制造正在颠覆性地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成为下一代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要内容。
我市如何抢抓机遇,利用智能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由制造走向智造的发展轨迹?近日,记者来到荆州开发区部分企业的厂房车间内,探访企业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找寻智能的“痕迹”。
企业“瞄准”智能制造
在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沙市钢管厂,其螺旋生产线主机工段上,一个看起来略显拙朴的机器,在激光传感器投射的红色激光点的引导下,沿着需要焊接的焊缝,准确无误的将焊枪指引到焊缝中心。当它“发现”前进轨迹偏移,它会通过“思考判断”,调整焊枪位置。
该厂副总工程师蔡小青自豪地说,这是厂内自主研发的“埋弧焊焊枪智能跟踪装置”,也是目前最能体现沙市钢管厂这一国内知名钢管制造企业由制造走向“智造”的代表之作。
“机器会‘独立思考’,能自主识别并应对处理,才是智能。”蔡小青进一步解释说,“这也就是说设备中有CPU(中央处理器),具有运算器和控制器功能,才能真正称得上智能。”
与人工焊接相比,智能跟踪装置将工人从8小时以肉眼紧盯焊缝控制焊枪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在智能化面前,工人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操作生产变为监控生产,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在以往,工人的经验水平直接影响焊接质量,而如今,该厂用智能化固化人工操作,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对此,该厂螺旋生产线主机工段长何军林感同身受,“简单的说就是用机器‘换人’。”何军林说,“正是这一转化,让工人的工作地点从机器前的实际操作转移到电脑前,不仅节省生产人员,还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大家深刻体会到智能化的甜头。”
去年4月,沙市钢管厂将这项自主创新成果向国家提出申请,同年10月取得专利许可证。
在奥达纺织,“老牌”纺织企业如今同样让人感受到“智能化”的气息。自搬迁到新厂区后,企业引进一批先进设备,新进口的织机不仅能自动除尘,还将纺织工人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生产自动化……
在荆州的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中,人们都能看见智能化的“身影”。由此看来,部分企业自身已经具备抢抓“智造”机遇的意识。智能制造机械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企业生产中,特别是在某些高危工作环境、重复劳动及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其精准度高、速度快、工作时间长、解放劳动力及低成本运转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企业欢迎。
装备制造产业靠智能转型
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制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元至七月,荆州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为287家,实现主营业收入241.55亿元,同比增长13.91%,从业人员约4.7万人。
对于荆州装备制造业来讲,实现智能化,既是趋于市场形势倒逼转型,也是自身发展必然之路,需要企业不断实现内部技术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化水平的首要任务,有力推动了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处于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
通过实施战略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等措施,企业在石油采钻设备、石化装备、通用机电设备、船舶制造、数控机床、节能水工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装备、智能电子设备等领域初具规模。
在高端产品生产方面取得领先优势。其中,钻(修、固)井机、蝶(闸)阀、工程装备配件、高压柱塞泵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作为生产石油采钻设备的专业厂家,四机厂的固井、压裂设备等特种设备生产规模和技术居同行业首位,在海工装备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成为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洪城公司在全国水工环保行业排名前三位,大口径阀门产销全国第一,获中国弛名商标;沙市钢管厂是中国石化集团生产螺旋埋孤焊、直缝埋孤焊钢管的专业厂家,是中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现代焊管生产企业。此外四机赛瓦高压柱塞泵、江汉建筑塔式起重机、四钻钻井平台转盘成套设备、巨鲸工程机械配件、荷花数控卧式系列车床、扬子江离心泵、三盟煤棒机及化工型煤成套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领军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全市装备制造业在四机厂、沙市钢管厂、小天鹅(荆州)电器、荆州恒隆、法雷奥、江汉建机、精川智能等一批领军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装备、石化装备、白色家电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产业。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底,荆州装备制造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4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个、湖北名牌产品29个;驰名商标认定1个。
装备制造业在全市工业技术创新领域处于领先,有高新技术企业30多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的56%;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超过30%。
尽管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体现在产业经济总量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占装备制造产业比重不高,缺乏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成套总包企业。此外,行业分布零散,专业化协作程度低,区域内缺乏产业配套环境,无法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产业资源整合不够,某些重大装备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
走出“荆州智造”发展路径
“走智造之路,我市基础坚实、前景广阔。”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市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具备有力的产业支撑,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还需要围绕做优做强,多下功夫。
围绕产业联动,再造产业价值。针对我市产业附加值高端在外、效益水平低的问题,抓好生产链与供应链、物流链和价值链的有机结合,推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重塑和再造产业价值链。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围绕创新驱动,增强支撑能力。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抓好创新项目实施,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以先进生产能力替代落后生产能力,以高附加值新产品更新低利润老产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落实税前扣除政策、新产品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领域技术装备计划等项目,力争更多项目落户我市。
围绕项目建设,实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按照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实施指南”的要求,筛选并组织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企业积极申报项目。一方面主动与国家、省经信委衔接汇报,摸清专项申报原则、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加强对企业申报项目的指导和策划,做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常态化收集工作,加强项目库建设,滚动申报,滚动支持。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