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台北市文化局、台北教育大学共同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合作与愿景——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于2013年6月29日在台北隆重举行。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建强教授率领上海交通大学代表团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政府、企业、市场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构建与反思等议题集中展开。
上海交通大学代表团合影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建强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作了题为“”的主题演讲,详述了我校百年来的光辉校史与取得的骄人成绩,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史编纂整理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努力。
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建强教授主题演讲
在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单世联教授发表了题为“文化产业伦理与非遗开发”的报告。他认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导致文化价值的中立化,这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再是自明的,而是需要论证的,从而促成了“文化与伦理”、“文化产业伦理”问题的形成。今天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积极关照这样的现实语境。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单世联教授发言
与会代表分别参加了“政府管理”与“学术研究”两个分论坛。在学术研究的论坛上,胡惠林教授谈到,两岸人民在信仰崇拜、民俗文化以及诸多文化样式上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这对于建构两岸共同的精神秩序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此外,我校代表就“‘非遗’的认知困境与保护路径”、“现代性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等议题发表了观点,引起了两岸‘非遗’研究专家的积极回应与热烈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胡惠林教授发言
本次论坛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两岸文化与交流工作上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懈努力,进一步密切了我校与台湾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对于促进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