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环境保护都是热点议题。如何把发展与环保结合起来,是一道绕不过的命题。对此,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还有部分人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就会影响发展,存在着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新华网 3月13日)
近年来,环境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屡屡进入公众视野。为此,许多地方将环境保护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但是实际操作未能尽如人意。环境保护在考核体系中或者被轻描淡写,或者权重过小,没有真正成为“硬杠杠”。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干部环保政绩考核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解决好考什么、怎么考,考核结果怎么用等问题,才能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杠杠”。
要创新指标设置,解决“考什么”的问题。从目前环境保护的现状来看,要转变以往考核理念,淡化GDP考核,建立经济发展“显绩”和碧水蓝天“潜绩”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将节能减排、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林木覆盖率及新增绿化面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让“绿色元素”成为干部作决策、谋发展的重要标杆,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要细化考核办法,解决“如何考”的问题。要正视不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行分类考核,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可探索取消GDP考核,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增加特色考核指标。要完善考核办法,以排名替代达标,以成效代替基础,并定期进行公布,突出各地在环境保护方面实实在在的努力。同时,要建立多元、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落实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领导干部着力护环境、优生态,切实为广大百姓守护一方碧水蓝天。
要完善奖惩机制,解决“怎么用”的问题。一方面,要优先在生态环保一线提拔使用干部,让扎实推进环境保护的干部不吃亏、受重用、得表彰,形成领导干部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和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考核结果改进工作,对在考核中发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督促整改。同时,要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竭泽而渔、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严格追究其责任。更多最新数据分析、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调研、行业分析,请访问灵核网《2015-2020年中国环保行业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