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藏西北高原没有大中型中心城市。西藏尚未在经济联系方面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重点口岸城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目前其城镇社会经济职能较弱,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西藏自治区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拥有拉萨、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七个地区级市和地区,地区之间距离较远,人口分布较为稀少。西藏地区城镇体系分布状况首先渊源于历史上宗教在西藏城市形成过程的作用,宗教而不是经济发展在城市形成与发展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由于人口数量、地理与自然条件的影响,许多西藏的地方海拔较高,支撑人口聚集的大城市的地理与自然基础较为薄弱。西藏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且等级不完整;其三,从事农牧业的就业仍在西藏占有较大比重。这种情况造成了西藏城镇总体上发展较为落后,城镇尚未形成体系,构成相对支持的区域经济体系,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不明显,城镇缺乏吸引与辐射能力,城镇间经济联系弱,未能形成有效的高原城镇体系。
从城镇体系与人口分布来看,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这些人口与经济活动并没有相对集中,尚未形成有层次与有增长极的经济体系与区域经济结构。西藏尚未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有层次的、分布相对合理与均匀的区域城市体系。在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方面,城市要素离散性较高,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向东南方向偏离。西藏的城镇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的河谷与交通线一带,集中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藏东峡谷地区和藏中南宽谷地带,而且辐射范围有限。许多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功能单一。目前,藏西北高原没有大中型中心城市。西藏尚未在经济联系方面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重点口岸城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目前其城镇社会经济职能较弱,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从这些基本情况可以得出,西藏地区经济增长不是均匀与均衡的增长过程,而是由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与产业在一些地方集中并形成适合企业与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从而形成一种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速度较快,并且能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推动作用的增长极,再通过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走聚集的路子,在形成经济规模与位势之下再利用先发地区的技术、资本与人才,对外扩散、发展,再拉动其他区域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为此,西藏需要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包括产业环境与制度软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与东部地区的投资,构筑经济增长极,这是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动力。西藏存在着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式或途径来达到与发达地区同样发展水平的可能性。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地理集中达到形成增长极目的,再对先进的生产要素进行扩散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相对均衡发展,这对后发地区的发展既是一种战略,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
西藏在发展经济时,各个地区需要准确地确立行业与产业,通过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利用增长极推动区域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蛙跳”式发展。西藏各个地区应当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遵循先增长极再区域均衡的经济发展规律,真正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这里,需要创造环境推动一些主导产业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与产业在某个区域聚集,形成资本、人才与技术相对集中的增长极,构建具有辐射能力的城市区域,带动周边经济区域发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