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环境以及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改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为此西安大多数棉纺企业主要是在如何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
西安正在对传统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并且逐渐成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然而西安纺织产业在技术、结构、规模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完善产业链是核心,抓好产业集群建设是关键,“产业和产业化是一个由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多重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和过程……必须考虑到各种产业的类型和特征”。纺织产业具有市场广阔、技术阻碍小、投资量不大、收益成效速度快、积累资金多等特征,同时它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此,西安市政府在升级改造纺织产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需求、供给、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努力发挥好引领作用。企业主体要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引用高端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升级,通过转型升级使纺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1、缺少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完善的产业链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不同产业结构包含不同的产业链,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不同产业的产业链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完整协调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完善的产业链的基础上。纺织产业属于第二产业,隶属轻工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纺织城依靠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织”出了西安纺织工业的发展与繁荣,西安市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相对合理、配套比较完整的国有纺织工业体系,西安纺织城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纺织城生产工艺的落后,纺织城产业的单一,使西安纺织产业群陷入整体性衰落,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处于产业链中后端,与最终产品市场更靠近的行业如印染、针复织、毛纺织等最早陷入困境,逐渐被淘汰出局。而民营经济又没有及时跟上,致使目前西安纺织行业产业链缩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既削弱了棉纺织等优势行业的竞争力,又制约了全行业的发展。
2、西安纺织行业发展规模太小,产业集中度偏低
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特别是销售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企业市场集中度直接反映它的市场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环境以及产品的需求量大大改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为此西安大多数棉纺企业主要是在如何提高产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然而由于政策支持不够,运行资金短缺,西安纺织企业的纱锭、布机等机器设备数量较少,技术更新缓慢,市场拓展能力不强,并且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互补作用不够,集成发展能力较弱,难以与东部地区的纺织业相抗衡。
3、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困难进一步加重
所有制结构调整就是为激发最大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巩固加强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改革体制并调整生产资料分配,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优化产业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企改制后,西安部分有实力的民营纺织企业被收购重组,保留了生产能力;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改制不彻底,一部分仍为国有独资公司,靠财政拨款运营,另一部分由原来的子公司继续经营,仍然没有摆脱国有性质或国企机制,发展动力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亏损严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同时存在一些历史包袱沉重、扭亏无望的企业,还没有实施政策性破产。
4、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能力比较弱
西安市虽然纺织科研力量雄厚,又拥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还有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办学特色的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提供科研支持、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但是目前西安纺织行业没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科研成果和生产经营脱节,没有充分发挥出纺织科研教育资源和棉纺织企业基础较好的优势,致使其纺织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牌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