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世纪70年代施工技术落后、工艺差,机井运行多年,井壁管出现坍塌,维修恢复困难,大多数已成废井,但没有封堵井口,裸露敞开,污染源直接从井口弃入污染地下水资源,导致崆峒区北部塬区地下水污染日益加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趋势。
由于对崆峒区北部塬区地下水利用和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地下水开采过量,形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比较复杂,崆峒区北部塬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使地下水位长期处于下降状态下,水位持续下降,在开采量大于补给量的地段,就形成了以水源地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区水位越低,形成的漏斗区面积越大,反之则小。漏斗区的面积扩展与缩小又与本年度的降雨量、灌溉的入渗量及开采量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北部塬区地下水多年超量开采,近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致使部分塬区潜水位降落漏斗扩大。
(2)农业用水管理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单位面积灌溉成本高。目前,崆峒区北部塬区灌区工程配套陈旧、设施老化、缺少量水设施,喝“大锅水”的现象依然存在,水费按亩平均摊配,不利于提高农民节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田间大都采用土渠输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为0.48左右,进入田间的水由于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约一半渗漏或蒸发掉,真正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有灌溉总水量的1/3左右。单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kg粮食,而采用现代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时,其单方水效益均在2kg粮食以上。
(3)对废井未采取保护措施。由于20世纪70年代施工技术落后、工艺差,机井运行多年,井壁管出现坍塌,维修恢复困难,大多数已成废井,但没有封堵井口,裸露敞开,污染源直接从井口弃入污染地下水资源,导致崆峒区北部塬区地下水污染日益加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趋势。
(4)对水资源环境保护不科学,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根据崆峒区北部塬区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源角度可分两种途径:一是地表污废水的排放,化粪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土壤,使地下水遭受污染;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农耕区过多施用农药和氮肥,其中约有12.5%~45%的氮从土壤中流失,造成农耕区地下水硝酸盐的含量严重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