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区域研究 > 台港澳地区 > 香港 >
长殷可:助推国企改革香港并未被“边缘化”
  十二年前,殷可来到香港,担任刚刚创立的中信资本副行政总裁。十余载拼搏后,他是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同时也是一位新香港人和资深“港漂”。
  内地人看香港,香港人看香港,往往受制于角度。身份叠加的殷可,对香港有自己更深入的看法,对两地沟通融合有更独到的见解。这位管理着几百名香港员工的新香港人,将每一天的工作当作是内地香港交融的实践。
  在他看来,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使命。向来低调的殷可近日接受了媒体专访,他说,是因为这个话题让他有了共鸣。
国企改革相关研究报告
  中信证券是中资投行国际化的先锋,短短几年,通过香港H股上市和收购里昂证券,中信证券的经营遍布了15个国家和地区,成了最为国际化的中资投行。
  而中信集团不久前更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今年8月,中信集团将通过注资中信泰富,从而实现整体上市,新中信将成为香港注册的企业,为国企改革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释放出对香港未来的信心。
  殷可建言中信集团未来为香港的民生发展做出更多投入。他正忙于为久负盛名的“里昂投资全球论坛”在深圳建立永久会址:国际投资者们上午在深圳听政府官员解读中国政策走向,下午回到香港听分析师不同独立观点,进行脑力激荡,晚上去跑马地香港赛马会小赌怡情。“这就是活生生的一国两制。”他说。
  香港作为国企改革的前端
  记者:中信集团今年通过注资中信泰富上市,新中信将成为香港企业。据您了解,为什么是香港?
  殷可:中信集团常振明董事长已经多次讲到香港对国企改革的作用,香港的法律环境、公司治理、全球化的市场体系,这些环境、根基和基建基础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个途径。
  一方面,内地无疑是国企改革的主战场,比如说通过混合所有制、引进民营企业机制或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但另一方面,香港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社会,国企作为香港企业要符合香港的法律,在这里对企业市场化的要求,对公司管治的要求,对于满足全球化规则的要求,显然要比内地高。
  因此把大型国企一步到位放在香港这个前端,我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挑战,也是一种倒逼。每个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会尝试不同的途径,我的认识是这样一条路径比较符合中信集团35年发展的使命,也比较符合中信集团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信在香港设立子公司,香港业务属于中信对外开放的一个桥梁,这和此后中资企业用香港作为全球化桥头堡的作用一样。
  在香港回归前,中信在香港的投资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主要是由于中信香港(后通过买壳上市成为中信泰富)的投资和并购活动。中信入股国泰航空、港龙航空,在香港投资建设了海底隧道,进入了香港的货运物流业、买入香港电讯,还在新界拥有垃圾处理站。
  可以看到,回归前一些国际企业看淡香港的时候,中信大举增加了在香港的投资,这些投资都是对香港经济、民生有帮助的。这些投资和中信集团其他投资相比并不是特别大,但这些举动极大增强了香港回归前,商业领域内商家们对于内地的信任。
  那时候实际上信任达到一个空前的危机,如怡和迁册(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英资怡和集团把注册地从香港迁移到英属百慕大)的冲击。虽然一些人对香港的未来失去信心,但也有很多企业家觉得香港仍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做生意的天堂,可又觉得对内地的脉络和规矩不了解。那时候中信有个中信泰富作为一家商业企业,跟他们在商业上有合作,他们很自然地就通过中信这样一个合作伙伴或者一个股东,了解到中国的政策、中国相关的法律,还有中国改革的一些方向。
  所以中信这么多年,对香港的支持,从某种角度上看也赚了钱,但从根本上来讲,赚得更多的是信心。
  记者:但在香港回归以后,中资并没有在香港大量增加投资,反而有收缩的情况,比如说中信泰富在2008年后出售了很多在香港的项目。为什么中资在回归后没有抓住在香港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会?
  殷可:你的观察从一个侧面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反映出回归后如何在商业活动中加深对“一国两制”的探索或摸索。那时候国有企业自觉身份的特殊,特别注意对香港保持所谓的距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个过程促成了中资机构在香港从事商业和投资各方面比较小心、步伐比较缓慢,这是一个客观的理由。
  但另外一个理由是,那个时候正恰逢新的国企改革浪潮,大型垄断性国企比如说电信、银行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投资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香港回归之后内地的经济出现了又一轮蓬勃发展,在商言商,投资一定要得到回报,显然内地的市场对中资和华资而言投资机会更多,当然也就成为国企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舞台。
  所以两相权衡,可以看到,香港回归之后国有企业在香港的投入相对就减少了,发挥的作用也相对小了。
  香港是否边缘化?
  记者:内地市场取代香港市场,既是现实也是趋势。这就回到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香港是不是在走向边缘化?
  殷可:这十二年来我一直在香港,我经常跟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说,香港并没有被边缘化,香港是被自己或者被不了解香港的人给边缘化了。不了解香港的,主要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香港一些本地的企业包括民众和商家,对香港的优势和香港的客观认识越来越少,其实不能责怪他们。主要是因为内地发展非常快,香港发展速度不可与内地相比。
  他们没有看到,香港在回归之后在国家的改革中突显了新的地位。这个地位其实很关健,就是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自由经济体,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里面的作用。几乎所有大型国有和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都借助香港走向了全球资本市场,而金融行业走向全球是最难的。
  还有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近水楼台”作用。客观来讲,如果没有香港这个市场,我很难想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和成就。而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改革不到位的话,也很难想象加入WTO以后中国发展会像今天一样。这种逻辑关系,实际上内地及香港人都没有认真分析过。
  我们总觉得加入WTO后我可以直接跟美国、直接跟欧洲和全球对接,已经不需要香港了。可是你仔细坐下来分析,有多少东西是直接对接欧美来做的,有多少还是通过香港的自由贸易、金融中介、仲裁和司法体制?香港的证券监管体系、自由市场体系、法制独立的体系,运行和维持得非常好,可是有多少人去欣赏和感激过香港这些方面的努力?
  我们一直认为,香港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边缘化只是表面上被边缘化了,是属于泛边缘化的。香港的法律、市场和人才机制,是目前大中华任何一个地区不能替代的。
  香港前途在哪里?
  记者:请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香港多年来对两地融合的感受,对加强两地沟通交流有哪些建议?
  殷可:23年前为建立深交所,我第一次到香港联交所了解香港资本市场,那时候香港人觉得很多东西内地肯定都做不到,很多概念都不懂。但是几个月后深圳交易所建立,实行无纸化进而全电子化交易,他们对内地人敢想敢干,不怕砸了自己饭碗的劲头还是不敢恭维。
  今天不一样,这几十年来,香港对内地的理解有了深刻和明显的变化,香港人为与内地的融合付出了相当多的努力。比如说我们香港的员工以前能讲流利普通话的非常少,可是他们下了班之后上普通话课程,现在普通话都讲得非常好。
  我在香港生活十几年感受到,社会的怨气现在确实比我十多年前来时感觉要重。怨气在哪儿呢,我自己的感觉是,老一代和这一代香港人并不觉得不满足,他们也常说自己很幸运了,但他们往往会想,他们孩子的将来在哪里,有迷失和焦虑。
  我觉得内地人应该从感性的角度来看香港普通市民,后者的生活这些年并没有随着内地共同进步,内地人的生活这十来年发生了眼花燎乱的变化,而香港普通市民却没有感受到,香港的泛边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冲击。
  这些微妙的变化,我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未来需要找到交融的新方向。内地也要成为一个smartplayer(聪明玩家),用更具现代文明的行为方式处理和香港的交融,包括自上而下沟通的转型。
  记者:去还是留,是不少“港漂”考虑的问题。作为资深“港漂”,您有什么建议?
  殷可:我觉得香港市场更广阔,可能大部分人不同意。我认识的一些在香港的大学毕业的内地学生,在我们这里实习,跟我抱怨说,父母以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物质世界里,根本不知道他们在香港有多苦,每天晚上十点回到一个空间狭小的地方,经常掉眼泪。
  前不久有人说准备回去了,我说,你过不了这一关,我不相信你这一辈子有多大的作为,不管你在哪里。内地发展快,机会确实更多,又没有文化差异,当然好。但在香港更像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而且干预很少,信息更加自由,有成为专业人士的最佳土壤。
  我刚到香港来的时候,工资还无法覆盖生活支出。但我坚持了,不为别的,就是觉得全世界就这么个地方,既能了解内地又能熟悉海外,产生出“一国两制”的专才,有价值啊。多年来的坚持也让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内涵。我认识的几个学生后来通过香港又去了英国、美国发展,更有回到北京高就的,说明香港确实是全球化的中转站,克服了眼下的困难,也许就能打开另外一条路。
  因为他们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看看今天香港市场上五湖四海的职业经理人就好了。如果对此没有概念的话,看看香港有多少中小学国际学校,德国、瑞士、日本、韩国、英、法国、印度、新加坡等,就知道有多少不同母语的高级管理人在香港了。
  记者:用10分来评分,您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多少分?
  殷可:7.5分。我对香港是有信心的,剩下2.5分是融合的风险,如何做到融而不合?如何让内地及香港都能充分享受“一国两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独特价值?其中60%~70%取决于我们这些在香港运作的机构的行为方式。从香港的基本架构和它在中国大环境内不可替代的作用来看,未来十年二十年,这里都是我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我爱香港。
分享到:0  时间:2014-09-19 来源:灵核网整理(www.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