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已进入“临门一脚”的冲刺阶段。
注意到,12月4日,内地、香港两地监管部门负责人均在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年会上表示,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已在多方面达成共识,双方的讨论已到最后阶段。
基金互认是指当地登记注册及管理的基金,可以在另一市场销售,而香港目前尚未与任何市场进行基金互认合作安排。
过往,内地、香港基金市场犹如隔绝的两个市场,就算同一家机构,旗下两地基金也不能互通销售。一旦可以互认,目前香港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及海外资产、内地基金主要投资于内地资产的巨大差别,将为两地带来很大的相互吸引力。
若基金互认政策落实,内地居民可认购“香港制造”的基金,即在香港注册的总值逾4300亿港元的基金产品将获准到内地销售;反过来,估计总值逾2万亿元人民币的内地基金产品也可在香港销售。此举对于内地现有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等基金产品,将造成冲击。
互认基金须是“香港制造”
商议一年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终于有了新进展。12月4日,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徐浩在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年会上表示,内地香港基金互认讨论已到最后阶段,目前基金互认框架已就六方面达成共识,包括纳入互认基金的范围、管理人条件、互认审批程序、基金的投资运作、销售及信息披露要求及投资者保障。
徐浩表示,已纳入互认的基金应按两地法律监管,产品应是简单及透明度高的常规产品,并要在两地同步做出信息披露。同时,下一步将就技术性问题着手,如资产规模、成立时间、本地投资者占比及跨境资金流动等,确保在内地资本项下尚未完全开放的前提下,建立适当的跨境资金流动安排。
来自香港证券监管层方面的声音也同样透露出,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已进入最后阶段。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张灼华表示,近期会尽快公布内地香港基金互认的有关细则。她指出,一直以来,香港是内地接轨世界的重要平台,而基金互认将令香港成为全球第一个可跨境购买内地基金的城市,带来的机遇极其庞大,同时,亦有助香港人民币及其相关产品的发展。
注意到,即便内地香港基金进行了互认,也并不是所有有资格的基金都能参与。张灼华解释称,目前正在研究的内地香港基金互认计划,并不代表有资格的基金就可以取得通行证在两地买卖,有关基金必须通过当地监管机构的批准方可进入对方的市场,同时获得内地互认资格的基金到香港售卖,也得获得香港监管层的许可。
从提前透露的框架协议来看,在内地市场销售的互认基金必须是“香港制造”。徐浩也指出,互认基金的投资、运作和实际管理必须在香港,并受到香港法律和SFC的监管。
香港虽为世界金融中心,但在基金运作方面以销售为主。截至2013年6月30日,香港共有1845只认可基金产品,其中只有318只在香港注册运营,占比仅17.2%。传统上,香港零售基金绝大部分是Ucits(欧盟标准)基金,香港的角色只是销售员,其中大部分在卢森堡注册,主要是法规和税务方面的考虑,方便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共50多个市场销售。
相比之下,目前香港注册的基金只能在港销售。不过,数据也显示,在过去数年香港注册的基金产品数目,每年平均增长约30%。
了解到,多家外资机构都积极在香港注册基金。贝莱德(BlackRock)8月获准发行其首批香港注册产品,并期望年底前推出第二批;此外,德盛安联、富达投资、富兰克林邓普顿等都在积极筹备。
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向指出,产品在香港注册的成本可能较高,未必所有资产管理公司都有能力做到。在他看来,目前香港的基金经理主要投资港股、台股及内地A股为主。若未来放宽门槛,两地基金互认后,可以吸引更多管理欧美的基金公司驻扎香港,设计与欧美资产相关的基金产品,通过香港销售给内地投资者。
QDII首当其冲重新定位
两地基金互认后,投资者将有更多产品选择,可望带动很具体的市场需求,不过,这也将改写游戏规则,会彻底改变香港与内地的基金业态。
首当其冲的变化就是,香港不再是欧美巨头分销基金的“超市”,取而代之的,将是集注册、后台管理、投资与销售于一体的全球第三大基金中心。而对主营QDII和QFII、RQFII业务的内地基金公司来说,“狼”真的来了。
上述投行人士直言,如果内地投资者可以轻易买到邓普顿的美股基金,何必要通过繁琐的QDII来代持,同样,香港投资者也会更倾向于购买由内地基金母公司所发行的成熟基金,RQFII和QFII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可避免将逐渐边缘化。
嘉实基金产品管理部总监付强也指出,基金互认带来的竞争和冲击是必然的。一方面,海外有大量投资美国市场、新兴市场的绩优基金,国内基金公司目前在海外投资能力方面尚有不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基金产品的总体费率水平相对比较低,在国内基金投资人逐渐对费率产生敏感度后,尤其是对于指数化产品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在基金互认这样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下,基金公司应该全面审视和重新定位自身的QDII业务策略。
“产品竞争的维度是多方面的。相较海外同行而言,我们对国内的销售渠道和客户更为熟悉。QDII在与海外基金的竞争中将会呈现比较复杂的局面。”
实际上,在A股基金“掉链子”的时候,QDII经常异军突起,在投资者不经意间获取不菲的收益。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众多基金公司在海外业务长期亏损的情况下,还在咬牙坚持发行QDII基金,艰难地探索国际化之路。
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王阳指出,目前QDII业务的窘况,内地基金公司必须意识到国际化不等于香港化。香港只是为基金公司“走出去”打下了基础,但今后必须放眼更广阔的欧美市场,基金公司不仅要帮助国际投资者投资A股,更重要的是帮助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
王阳进一步指出,从长远来看,国内投资者总有一天会把理财的视野拓展到全球,毕竟全球配置的分散风险作用有目共睹,但到了那一天,他们买的基金究竟是国内基金公司的产品,还是海外巨头的,才真正决定了中国基金业的国际化是否成功。从这个角度讲,国内基金公司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基金公司不能坐等政策出台,充分竞争将逼迫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加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