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发布“全球资源展望报告”,聚焦资源领域的新政治经济问题,认为当前全球资源形势“变幻莫测”,预测未来主要资源的需求继续攀升、新兴经济体将处于新一轮关键资源争夺的风暴中心、大规模资源采集仍将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并警告扩张资源供应意味着生产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技术和运行环境。
报告认为,从化石燃料到粮食,从矿物质到化肥、木材,至少到2030年为止,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都没有下降的迹象。规模庞大的能源消费及其附带的环境后果,将极大地考验政府、市场和科技的调节能力。
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增长影响了多个能源市场。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对煤、棕榈油和铁的消耗量以每年5%-10%的速度上升,而石油、小麦和水稻的增速仅为2%。
资源贸易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近50%。这主要归功于石油、铁矿、钢铁、煤炭、油料和谷物贸易。这些资源进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料。除传统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外,新一批发展中国家可能在未来十年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费国,比如伊朗、越南、土耳其和泰国。
世界19种主要资源(粮食、木材、鱼肉、金属、化石燃料和化肥等)集中在八大经济体——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印尼。部分国家集中于某一两种资源生产,如阿根廷的大豆(4833,28.00,0.58%)、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加拿大的钾肥和镍,以及智利的铜。对于总产量较小的资源(如棕榈油和其他特种金属),产量在主要生产国的集中度甚至更高。
受大规模外资流入驱动,在资源热潮中出现了新一批日趋重要的生产国。秘鲁成为铜和锌的重要生产国,安哥拉主要生产石油,蒙古生产铜和煤,莫桑比克生产煤炭和天然气,巴拉圭成为大豆的第四大出口国。
任何一种资源的未来产量都不仅仅受其可获得性和价格限制,而且会受其生产所需的其他资源可获得性及成本影响。未来资源生产、消费机制与全球市场波动及贸易环境联系将更为紧密。
报告总结了未来资源发展的五个趋势:价格波动成为新常态,环境变化挑战传统开采方式,贸易成为资源冲突前线,资源成为政治游戏,协同治理是唯一选择。对此,报告也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如组建“资源30国”以强化领导力、建立国际资源数据库、大宗商品价格危机期间放弃出口限制等。
世界经济
美旱情仍将持续
美国农业部近日公布月度《全球农业供应和需求预估报告》称,2012全年小麦供应量低于预期,但需求高于预期;玉米(2431,-2.00,-0.08%)供应量虽略高于预期,但需求却远高于预期。报告公布后,小麦和玉米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双双飙升。
报告显示截止到去年12月1日,美国玉米储备80.3亿蒲式耳,创下2004年以来最低库存量,同比下降17%。农业部预测到夏末收割时,玉米储备将会降至6.02亿蒲式耳,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低存量,尚不足3周供应量。目前干旱影响到美国本土60%的地区,是去年同期受灾面积的两倍。
此外,不久前美国商务部国家气候评估发展建议委员会发布《国家气候评估调查》报告,使得市场担忧更甚。该报告整理了过去100年美国和墨西哥的干旱情况,并对未来100年的旱情做了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在本世纪美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的概率会不断上升,在一些地区干旱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相信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
法国富人税流产
2013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将向收入超过100万欧元的个人征收75%的边际所得税。据法媒报道,由于有违公平原则,法国政府拟定的75%高收入所得税率违宪。法国总统奥朗德接受上述裁决,并立即要求总理根据裁决制定新措施。
奥朗德在竞选之时,就提出社会公平公正,让富人做出更多的贡献。为践行竞选承诺,上台伊始便实行税制改革,包括从总统到政府官员的主动降薪,提高社会团结财产税(ISF),取消萨科齐时代的给富人减免税负的“税盾”。而竞选中最具杀伤力的纲领——向年薪超过100万欧元的“巨富”们征收税率高达75%的收入税——却遭遇流产。
据估算,政府通过“富人税”得到的收益对于庞大的财政赤字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从历史上看,过高的近乎没收性的征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人们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其会流向更加开放、赋税更低的国家。过高的富人税还会导致企业因招不到顶级人才而削弱国际竞争力,同时增大企业资产和就业机会流失的风险,长远来说并不利于经济的复苏。
中国出口回暖,竞争力回升
智库支持: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最新贸易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中国进出口规模双双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2%,出口增速从11月的2.9%大幅升至14.1%,进口增速也从11月的零增长升至6%。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
四季度中国出口较三季度明显回暖,出口好转的主要原因是:东盟市场的回暖、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的上升,以及中国在全球市场份额的上升。东盟或在近期取代欧盟,成为支撑中国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市场。机械及运输设备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竞争力均有所回升,总体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预计2013年出口增速为8%左右,第一季度出口将持续好转;预计2012年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0.2个百分点,2013年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愈发严重。
双周点评
万亿经济刺激难转日企颓势
近年来日本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表现不佳,“日本制造”正呈现由“行业”退守至“企业”,由“整体”退守至“部件”的趋势,家电行业表现尤甚。这源于日本“高龄少子化”、制造业“空洞化”等深层社会经济因素。鉴于这些因素难以改变,日企颓势很难有显著好转。
1月11日,日本政府推出总额20.2万亿日元(约合2262亿美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日本政府将通过财政支出投入10.3万亿日元,旨在克服通缩、刺激经济增长。此外日本政府还要求日本央行引入更高通[微博]胀目标并实施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短期而言,如果安倍政府的量化宽松造成日元贬值,加之新政府不断推出以“十万亿日元”为单位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日本企业的表面境况确实有可能暂时改善。并且不少日本企业现金确实较为充裕。即使日元不贬值,日企也可以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获得一定收益。
但从长远来看,日本国内市场萎缩是必然的,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决定了其经济刺激措施不可能长期为继。日本要维持长期稳定发展,仍需倚重中国及其他新兴国家市场,以及与东亚、东南亚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然而,安倍新政府的对华外交和安全政策存在重大风险,很可能造成中日关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政冷经冷”局面。这使得日本和日本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更难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今后一段时间,中日关系波动或将对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财经国家智库特约研究员 刘华) 2013全球经济增长展望
据《经济学人》姊妹机构“经济学人信息部”预测,澳门将是2013年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由于内地游客的增多和博彩业收入增加,澳门本年度经济增幅可达14%以上。由于中国对矿产品的需求带动其矿业投资,蒙古经济增速可达到13%左右,位于第二位。中国可能达到8%或更高,这有赖于其他经济体的表现。欧元区仍旧复苏乏力,希腊经济下滑最严重,降幅达5%,其他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和爱尔兰紧随其后,降幅分别为3%、2%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