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来50多次的易稿,“土十条”终于揭开了面纱。土壤修复企业龙头企业鸿达兴业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周奕丰认为,要全国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给予明确的风向标;而关乎农产品安全的农用地修复则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他也认为,由于目前土壤修复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付费主体不明确,很多社会资本想要参与但不知道如何参与。
“土十条”的出台为环保行业刮来了一阵东风。环保部的官方解读文章指出,“土十条”的实施预计可拉动GDP增长,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
周奕丰是最先“识破东风”的人士之一。自2013年参加了一次全国人大组织的土壤污染调研后,周奕丰就长期关注土壤污染,并将土壤修复列为公司业务的重中之重。
年报显示,2015年鸿达兴业的营收约为38亿元,其中土壤修复业务的营收约为1.24亿元,虽然只占总营收的3.26%,但同比增长948.44%。在公司的烧碱、PVC制品、稀土化工等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土壤修复业务成为一大亮点。
“太及时了,很受鼓舞。”周奕丰如此描述自己获知“土十条”出台后的心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连续多年提交有关土壤污染防治与改良修复的建议,并且多条建议被“土十条”采纳。比如摸清土壤污染状况、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土地休耕制度等。
土壤污染防治必须“先摸清家底”,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规划措施。其麾下的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采集并分析了近500个土壤样本,南方土壤的PH值一般都在5.5以下,有些甚至低于4.0,属于强酸性土壤。北方则多为碱性土壤。
2005年至2013年,环保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即1000个点位中污染超标的达到161个。
“土十条”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并且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
周奕丰认为,全国范围实施土壤调查,必将打开土壤检测监测市场,而这也是“土十条”带来的第一个红利。腾讯财经了解到,早有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其中在新三板上市的华测检测就是其一。
“农田修复是最迫切的,要优先修复。”周奕丰异常关注农业用地的污染防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受到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安全质量。
“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壤改良等田间工程建设,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土十条”也明确了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要达到1000万亩。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的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建设用地修复,尤其以房地产项目为主,而农业用地修复占比十分小。
周奕丰认为,不管是农用地修复还是建设用地修复,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付费主体不明确,很多社会资本想要参与但不知道如何参与。
实际上,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中已经达到30%以上。
“要明确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周奕丰表示,可以采取土地指标置换、治理后的土地流转给治污者等多种方式,让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鸿达兴业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周奕丰透露,目前鸿达兴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海市达成约19万亩土地的流转意向,价格为每年300元/亩;经过土壤改良后,在土地上种植水稻或租给农户等。
“土地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但是总成本约为1000元/亩,去年我们已经开始有收益。”周奕丰透露,对流转土地的改良也得了一部分政府补贴,不过并未透露具体数额。
实际上,鸿达兴业的另一大业务是销售土壤调理剂。旗下子公司西部环保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土壤调理剂已成功推向市场,取得良好效果。2016 年土壤调理剂的预计产量是 35 万吨。
鸿达兴业无疑抢占了“土十条”的先机。那么“土十条”能撬动多少社会资本?
周奕丰并未明确给出数字,而是指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PPP模式、设立超级基金、发展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甚至提取工业指标和商业指标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壤修复。
“土十条”中对上述措施未有详尽规定。和其他业内人士一样,周奕丰期待更具操作性的“土十条”实施细则的出台,以及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更多最新数据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调研报告、市场调查、市场调研、行业分析、调研报告请关注灵核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