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以创新基金项目带动加强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为手段,综合考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需求和发展规律,着力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着力优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发展环境,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稳步前行。
一、推动创新基金与重点企业培育工作相结合。
以培育壮大一批细分市场龙头企业为目标,先后分三批筛选出465家具备上市潜力的优质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对象,集成各类资源,调动创投等中介机构指导企业制定成长路线图计划,为企业提供发展诊断、股改辅导、融资顾问、上市辅导、政策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服务,强化了企业借力创投及金融资本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创投机构与企业的互动与对接。经过培育,纳入路线图计划的企业已有80%以上获得国家和省级创新基金的支持,30%的企业引入了创投资本,50多家进入股改阶段,22家达到申报上市材料的标准,4家已在创业板上市。
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为了创新政府投入方式,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强化创新基金的引导和示范力度,湖北在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等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是加快推进创业投资主体培育。引导创投机构投资省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面完成了省引导基金对湖北盛世高金、量科高投、新能源基金三只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各5000万元的出资。积极争取科技部创投引导基金阶段参股项目3000万元,成立了武汉东湖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截止2013年底,湖北创投引导基金到位资金总规模4.5亿元,直接参与发起设立12支创投基金,全省创投机构达到391家,全省设立银行科技分支机构12家,科技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
二是进一步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协调交通银行、汉口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与省内创投机构开展合作,并推行“跟投+跟贷”的新业务模式;在与汉口银行、浦发银行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创新推行招商银行等机构为国家创新基金过桥贷款业务。
三是因地制宜,推动地方产业特色发展。围绕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重大需求,重点选择信息光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结合科技部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火炬提升行动”,择优支持建设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襄阳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按产业方向、产业链关系向该集群聚集,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通过努力,促使上述集群被列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同时,促成十堰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落实到项目层面,国家创新基金打包集中支持35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宜昌、十堰、随州等高新区申报了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三、推动科技中小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系统建设,不断优化企业成长环境。
重点开展了科技创业培训、科技创业宣传和氛围营造、创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等工作。从2009年起,连续四年举办了“创新中国?湖北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联合团省委,分别在武大、华工举办了 “湖北青年科技创业大讲堂”活动,较好地营造了激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此外,我省以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为重要抓手,以后补助方式,着重引导和支持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国家与省创新基金联动支持了141家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孵化器开展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共计8300万元。这些平台机构在专业技术服务、创新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不断优化企业成长环境,在各高新技术领域内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协同联动机制,为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
为了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步伐,湖北将创新基金与推进产学研合作相结合,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搭建技术供需对接的桥梁,协调建立基于利益联结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目前,湖北83%的创新基金项目承担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批企业因此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并快速转化,取得了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经对已结题验收的670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统计,项目实施期间,共开发产品832个,取得专利8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8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