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王家大院、石膏山为重点。加强交通、通信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重点抓好乡乡通油路工程;通信方面,重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水利方面要着重解决贫困、偏远山村人畜饮水问题。
(一)产业结构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第一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特色的产品扩大规模,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其次,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最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2.第二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加快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优化县域工业经济布局。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因地制宜,探索多形式改革的道路。要根据县域特色及资源优势,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有市场的优势骨干企业,在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工作上实施重点倾斜,帮助其快速成长,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使其带动县域工业发展。一是加大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县域工业企业发展活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为县域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第三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对于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以信息、法律、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综合产业效应,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王家大院、石膏山为重点。加强交通、通信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重点抓好乡乡通油路工程;通信方面,重点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水利方面要着重解决贫困、偏远山村人畜饮水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民再就业技能培训
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加强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要成立专门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免费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同时,获得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技能。
2.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制定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合理引导农民转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三)乡镇企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重塑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以大力推进乡村集体乡镇企业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及其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促进产权明晰、资产重组、资产流动等为重点;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使之真正退出微观经营领域,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社会管理服务主体和宏观调节主体。
2.乡镇企业加快自身发展
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是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政府和乡镇企业自身要创造条件,搞好乡镇企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的乡镇企业管理队伍,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加强对乡镇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素质,重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四)小城镇建设发展对策和建议
1.注重规划
小城镇规划要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突出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重在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体现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小城镇规划投入机制,切实解决规划编制投入不足的问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适应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突出重点,把群众普遍关心的居住环境、道路、排污、垃圾处理等作为建设重点,要鼓励和引导采取自建、自建公助等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逐步改善全县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