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我们的优势 去购物车结算(
0

行业报告 金融 能源

行业资讯 预警 机会

产业分析 趋势 时评

大数据 管理 营销

创  业 项目 故事

人  物 领袖 访谈

宏观 经济 策略

数据 行情 汇率

政策 时政 聚焦

金融 信托 理财

地产 市场 环境

商业 观察 要闻

区域 招商 园区

企业 百科 机会

预警 国际 国内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区域研究 > 华东区域 > 上海 >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背景
    田子坊原本是位于老城核心区的棚户与街道厂房的混杂区,在已经挂牌都市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随着陈逸飞等著名画家的入驻和聚集而逐步声名远扬。
    从空间地域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韦伯(1997)的工业区位论阐述了工业区发展的两阶段,Pouder(1996)、波特(1998)、Maggioni(2002)等进一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阐述了类似的产业集群从发生、发展、成熟甚至衰退的阶段性历程。有关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阶段性发展研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刘强(2007)针对同济大学周边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研究指出了从自发到政府引导直至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政策意义。然而,仍然有必要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展开剖析,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政策导向,为此主要从环境背景、政府引导、实际发展等角度,以实际发展历程为线索,划分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如下阶段性历程并简析主要特征。
    从发展背景的角度,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与城市发展的进程阶段及战略取向有着紧密关系。在前者,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上海正处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期,经济结构尚未完成从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导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为主导的转型发展,已经确定的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更需寻找持续动力,同时也需要为中心城区外迁后的工业用地指明转型发展方向。在后者,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更需要在引导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方向上作出重要战略性部署,正在发达国家兴起的创意产业成为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一方面,对于城市文脉延续和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以及保持中心城区更具持续性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关注快速升温(李冬生,陈秉钊,2005),对此前以拆除重建和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特征的老城区改造方式提出了质疑;而另一方面,现实中日益增多的老工业厂房出租转变用途,特别是一些艺术化再利用的如M50等,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正是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开始了多阶段的发展历程。
    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大致应可追溯至1990年代末期的“都市工业园区”。19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快速“退二进三”进程顺应了“四个中心”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但也出现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中心城区就业岗位减少、街道和区政府收入减少、工:业外迁后老厂区如何利用或改造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市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了“都市工业”概念,并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建设上海工业新基地的报告》,提出“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支柱工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不仅明确了都市工业的发展地位,而且为工业企业在中心城区的再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改变了前期相对粗放的“退二进三”政策执行中隐含着的对工业企业一刀切的问题。2001年,上海市经委发布了《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字认定标准》,明确将“小批量型服装装饰业、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绿色包装与现代印刷业、珠宝钻石等工艺美术品、旅游制品制造业、化妆品及日用洗涤用品制造业、室内装饰装潢产品开发与组装业、轻加工型电子信息业(包括软件业)、钟表制造业、模具与模具设计制作业”等作为上海都市工业重点发展行业。此后,随着都市工业园的发展,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研发设计和现代物流等行业也逐步纳入到都市工业园的重点发展产业中。上海市的“十五”规划也提出了2005年前在“外环线内建成5-7个都市型工业示范区;内环线内建成200个左右都市型工业园区;市中心地区建成100幢以上都市型工业楼字”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心城区1998年挂牌了第一批50多个都市工业园区,2001年底挂牌达到150多个总建筑面积超过了200万m2,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200个以上,都市工业园区至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都市工业园区的政策及实践发展,不仅为中心城区原有工业用地的优化利用提供了新出路,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具有明显“2.5”产业特征的经济部门在中心城区的培育发展,创造了政策环境并提供了空间载体,同时也为此后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后,直至2004年上海市经委正式授牌前,可以视为创意产业园区的自发集聚期。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当属“M50”、“四行仓库”、“田子坊”等具有明显艺术气息导向的老城区局部地域自发性的功能转型发展,不仅是因为浓厚的艺术气息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也因为它们的发展方向与世界发达国家以文化内容为主要特征的创意产业或创意经济相接近。简言之,“M50”的前身是1999年停产的上海春明粗纺厂,位于上海内环线内的苏州河沿线,早期主要入驻者为以知名画家为主的艺术家,此后随着经营方逐步清除小型纺织类加工企业租户的措施,逐渐形成了画家等艺术家,以及影视制作、印刷、服装设计等行业聚集发展的态势。同样,位于苏州河沿岸的四行仓库原本是解放前即已建成的沿河仓库区,由于刘继东等著名建筑师的入驻而引导了已经空置的老仓库的转型发展。田子坊原本是位于老城核心区的棚户与街道厂房的混杂区,在已经挂牌都市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随着陈逸飞等著名画家的入驻和聚集而逐步声名远扬。
    除了上述以文化艺术为主要特征且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的老城区自下而上转型发展案例,这一时期还有一些颇具行业知名度的转型发展案例,如南沿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等。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一些新兴经济功能在老城区的聚集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老城区局部地域的功能置换及升级。也正是这些新兴经济功能,特别是以艺术家为主导的文化艺术性新功能,对于老城区颇具历史气息地段的物质空间保留性再利用的发展诉求,与当时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的拆除重建式旧城改造方式,产生了激烈冲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并逐步赢得了舆论支持。但同时,这类依托于老工业厂房的新兴功能还面临着另一个普遍性的制度性困境,一方面是老工业厂房的艺术化利用及厂房装修甚至改造都与现行法规相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工业用地属性阻碍了新兴功能的企业注册等经营活动。这些普遍性的“违法、违规”现象,都亟待从法规政策的层面加以调整规范。
    2004年,上海市经委为全市第一批18家创意产业园区正式挂牌“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时一批地方性政策法规陆续出台,由此进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催化期。《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①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2010年,形成100个以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筑面积150-200万m2,吸引5000家以上各种创意相关企业集聚,吸引一批世界级创意大师在上海设立工作室”,以及“形成10个左右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②在发展重点上,提出了“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5大门类;③在发展布局上,提出了“以现有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和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各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明显的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并进而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区位布局指引;④在推进原则上,提出了“坚持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合理分工定位,市、区两级政府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项目实施中给予必要的产业引导、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要求。在市属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面,2004年首批挂牌18家,2005年再次挂牌18家,2006年又连续挂牌了第三批15家和第四批27家,3年内总计挂牌78家,其中位于中心城区的为73家(图1)。总体上,来自政府层面的政策催化,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从最为基础的层面上解决了入驻企业就地注册、发展楼宇经济、放松老建筑物改造利用等颇为现实的问题,由此明显促进了全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甚至带动了区级乃至其他更多民间自发性的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在经过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进入了短暂的政策调整期。这一调整最为主要是受到了日益增多的质疑的影响,涉及到创意产业园区变相商业开发、国有资产收益流失、园区改造建设违章等多个方面。而现实中,也确实较为普遍存在着挂牌创意产业园区缺少创意活动,大量商业和普通办公等功能入驻,业主单位、园区经营单位、入驻企业单位坐享政策优惠的现象,以及一些挂牌园区迟迟未能实质性运营,甚至半途改变发展方向乃至另行开发的现象。本研究自2007-2011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中心城区前四批挂牌73家园区中,未曾建设运营、中途转变发展方向甚至被摘牌的共计10家,达中心城区内挂牌总量的近14%。2008年上海社科院的《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也指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主要存在着“理论认识模糊”、“园区模式有误区”和“推进机制割裂”等问题。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推进因此进入了短暂的停滞期。而同时,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已经投入运营的创意园区也很快出现了分化发展的迹象,一些犹如璀璨明珠,一些经营难有起色。
    2009年始,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政策进入了新的促进发展期。同年4月,上海市命名颁牌了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尽管与此前的创意产业园区有着较为明显差异,仍在创意类产业园区发展方面作出了新的推进。2011年5月,上海市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系统性地提出了促进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相比前期的主要变化,其一是进一步优化明确了重点支持领域,即选择“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带动效应强的创意设计行业给予重点支持”,其二在空间范畴提出了“促进创意设计业在重点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配套布局、优化创意设计业在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布局、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的发展思路,此外还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在此背景下,2011年10月,上海市再次挂牌了12家创意产业园区,12月又再次挂牌了37家市级文化产业园进行了授牌,更具广泛性的创意产业园区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总结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对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明显影响的因素是:①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②上海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③城市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及老城区改造历程;④既有的政策法规和政府管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⑤适应时代需要的理论认识深入和政策渐进优化。
分享到:0  时间:2013-08-30 来源:灵核网整理(www.ldhxcn.com) 

版权声明

  灵核网所有报告统计版权为《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所有,灵核网产品是《北京灵动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对市场调研、研究与整合的成果,究报告产品拥有唯一著作权。灵核网研究报告没有通过任何第三方进行代理销售,购买请直接与我公司客服联系。   灵核网核心产品为有偿提...[详细]
关于灵核网 | 人才招聘| 免责声明 | 服务条款 | 付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运营公司:北京灵动核心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机构-提供各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中里14号楼    北京市大兴区天华大街5号院绿地启航国际12号楼
400热线:400-998-1068(7*24小时)      传真:010-82894622转608      E-mail:lhwscb@ldhxcn.com      QQ:1342340450/1602788672
总部:010-82894622      市场部:010-56290519     
京ICP备1302785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377号 灵核网 版权所有 灵核网数据研究中心